根据招标文件图纸以及地质资料显示,1#、2#引水隧洞(引)0+000~(引)1+500m段围岩地层岩性以斜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为主,穿插有花岗闪长~角闪斜长岩质混染岩。隧洞进口段为Ⅳ、Ⅴ类围岩;洞身段以Ⅲ类围岩为主,部分Ⅱ类围岩,断层、裂隙密集带及岩脉破碎带为Ⅳ、Ⅴ类围岩。应注意陡倾角裂隙与部分洞段夹角较小,对洞壁稳定不利,而顶拱缓倾角裂隙较发育,易塌方或掉块,施工中应注意及时支护。大部分洞段垂直、水平埋深较大,施工中有发生轻微~中等岩爆的可能,应加强防岩爆措施;洞内随机分布的断层、岩脉破碎带附近,地下水一般较丰富,隧洞开挖时一旦揭穿断层有可能出现暂时性的涌水或渗滴水等现象,对揭穿阻水断层(如f1-1-1)后发生涌水的情况需有相应的处理措施。由此,推测施工支洞所处地质主要以Ⅲ类围岩为主,部分Ⅱ类围岩,局部洞段断层、裂隙密集带及岩脉破碎带为Ⅳ、Ⅴ类围岩。
2.2 洞室设计参数
2.2.1 线路设计
根据招标文件及施工条件要求,1#施工支洞工程包括上层支洞和下层支洞,分别承担引水隧洞上层、下层洞身开挖支护以及洞身混凝土浇筑运输交通。
1、1#施工支洞上层支洞长562.282m;下层支洞长208.029m,共长770.311m。
2、上层支洞从黄金坪隧道K1+075.00m桩号(高程约1454.26m)开始,设为支(上)0+000.000m桩号,至2#引水隧洞(引2)1+500m轴线桩号(高程约1451.28m)止,终点为支(上)0+562.282m桩号,与1#引水隧洞相交于(引1)1+486.07m桩号(高程约1451.26m),洞长562.282m,平均纵坡0.60%。
3、下层支洞从上层支洞支(上)0+245.469m桩号(高程约1452.62m)开始,设为支(下)0+000.000m桩号,至2#引水隧洞(引2)1+300m轴线桩号(高程约1443.18m)止,终点为支(下)0+208.029m桩号,与1#引水隧洞相交于(引1)1+286.07桩号(高程约1443.52m),洞长208.029m,平均纵坡7.30%。
1#施工支洞线路设计详见《1#施工支洞平面布置图》(图号:HJP/SG023-2011-SG-004-01))、《1#施工支洞纵剖面及钻爆示意图》(图号:HJP/SG023-2011-SG-004-02)。
2.2.2 洞型尺寸及路面
根据施工道路交通通行要求,1#施工支洞为城门洞型,开挖断面尺寸为8.0m×7.0m(宽×高),路面以开挖细石渣铺填,为碎石路面。
2.2.3 洞身支护型式
根据围岩类别以及洞段部位不同,1#施工支洞洞身主要采用常规喷锚支护,局部不良地质洞段和交叉洞段进行加强支护,拟采取以下2种支护型式:
(1)Ⅱ、Ⅲ类围岩洞段:采用随机支护型式,随机锚杆Φ25,L=4.5m,外露0.1m,喷C20混凝土厚8~10cm,边墙、顶拱范围内布置排水孔Φ50,间、排距3.0m,孔深2.0m。
(2)Ⅳ、Ⅴ类围岩、不良地质洞段和交叉口洞段6m范围内:采用系统喷锚和型钢拱架加强支护型式,以Φ25,L=4.5m和Φ28,L=6.0m系统锚杆梅花形交错布置,外露0.1m,间、排距2.0m,挂网喷混凝土C20厚12~15cm,挂钢筋网Φ6.5@15×15cm,边墙、顶拱范围内布置排水孔Φ50,间、排距3.0m,孔深2.0m。加强支护采用Ⅰ18工字钢钢拱架,间距1.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