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第10标段位于北京市顺义区,起点与第9标段相接后继续向西,在K32+922.31处上跨地方公路16,在K33+272.10处上跨八干渠,在K33+831.65处上跨地方公路17,在K34+597.35跨越规划四路,在K34+856.30处跨越方氏渠及巡河路,在K35+623.1处上跨地方公路18、九干渠及九干渠排水沟后,路线继续向西在K35+950与第11标段相接,全长3.15Km。
顺义区地处北京市东北部,距市中心区30Km。东临平谷县,北连怀柔县、密云县,西接昌平区、朝阳区,南接通州区及河北省三河市,属潮白河冲积扇的中下部。境内大部分地形为平原。沿线平面、竖向主要控制点为:地方公路16、八干渠、地方公路17、规划四路、方氏渠、巡河路及地方公路18。
1.2气象、水文、地质情况
顺义区属中纬度区,受西风带影响,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秋季短促,四季分明,降水适中,属暖温带丰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1.5℃,最高气温达40℃,最低气温-20℃以下。多年平均降雨量620~630mm,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二集中在七、八月份,全年平均降雪日数为10日,最大集雪深度为22cm,年平均蒸发量为1800mm,最大冻结深度为0.8m,冻结期自11月下旬至来年3月。
区域内多河富水,为北京市河流分布最多地区。潮白河自顺义中部流经通州东缘,标段内方氏渠常年有水,渠宽约40m,深约5.0m。沿线处于永定河冲积扇区,地形平坦,相对高差不大。沿线地段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局部地段有上层滞水,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入渗补给。方氏渠渠水及地下水对钢筋砼中的钢筋及砼结构均无腐蚀性,地下水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沿线区域地质构造处于东北、北西向的两组断裂的凹陷内,即“北京凹陷”。第四纪以来,由于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山区不断抬开、平原强烈下降,并接受巨厚的沉积物。沿线区域第四纪沉积物厚度约200~500m,成因类型为冲洪积层。沿线通过地段上部表层为人工素填土,新近沉积的低液限粘土,局部分布有低液限粉土。以下为第四纪冲洪积层,岩性主要为低液限粘土及低液限粉土,局部层间有高液限粘土夹层。沿线地形平坦,基本无不良地质线性现象。但局部地段饱和粉细沙存在地震液化问题。本标段线路经过较多鱼塘,塘底分布着饱和含有机质软土,上述土层属软弱不稳定土层,在线路经过地质段须清淤及换填处理。
在本标段K34+850.38方氏渠中桥、K33+831.56水波村桥、K35+622.0九干渠、K33+272.1八干渠桥勘察钻孔中均发现可燃性气体,在施工中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保证基桩成孔质量,混凝土灌注质量(防止塌孔、砼中产生气泡)及施工安全。
该路段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全线地震烈度按8度设防。
1.3线路主要技术标准
公路等级:高速公路
计算行车速度:100Km/h
车道数:双向四车道
车道宽度:3.75m
路基宽度:26.00m
红线宽度:100m
桥涵设计荷载:主路及一、二级公路—汽车-超20,挂车-120
三、四级公路—汽车- 20,挂车-100
设计洪水频率:大、中、小桥 1/100
1.4主要分项工程设计概况
设计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1.4.1路基工程
本标段主路均为整体式路基,系双向四车道加紧急停车带的两幅路型式,路基宽26m(中央隔离带2.5m,路缘带0.5m,行车道宽度3.75m,紧急停车带3.0m,土路肩0.75m),边坡1∶1.5,路面采用向外直线两面坡型式,坡度为2%。路基线型顺直、流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