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底,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879公里,日均客运量接近1000万人次,已由高速发展迈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本次《标准》修订总结北京轨道交通发展经验,体现首都特色,落实“四个服务”基本要求,全面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标准》总章节由原26章增加至31章,将最高运行速度提高至120km/h,新增互联互通、快慢车运行、灵活编组、全自动运行、周界告警系统与安检系统、信息化技术、装配式智能绿色建造技术、交通接驳、防水淹等相关内容。《标准》修订细化规则场景,力求技术全面灵活,推动轨道交通集约化发展,提升大型基础设施的综合效能。 主要特点 01 提速度 《标准》将最高速度由100km/h提升到120km/h,为下一阶段北京市构建快线网络做好技术支撑;同时提出快慢车运营模式,提升效率,兼顾沿线出行服务,提升轨道交通运营灵活性。 02 优服务 《标准》结合换乘客流量和通道长度对通道换乘的服务品质提出要求,提出自动步道设置标准,改善长距离换乘的感受,提高服务品质。 冷却塔消隐设计 《标准》鼓励多样化便民服务设施,注重人文关怀服务。根据我市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定位,提出旅游站点宜结合车站周边用地围绕乘客进站路径统筹设置旅游服务中心和行李寄存处等设施,细化首都轨道交通人文关怀,提升旅游服务温度。 03 保安全 《标准》细化了地下结构抗浮设计的内容,明确了地下抗浮稳定性验算所采用的地下水位标高最低标准为车站结构顶板顶标高,并提升抗浮设防安全性要求,使轨道交通地下结构在地下水浮力作用下获得了更高的安全保障。 《标准》提出“以防为主,刚柔结合,多道设防”原则,全面加强了防渗漏设计要求:对拱顶等混凝土容易发生浇筑不密实情况的部位提出了加强注浆的要求;对渗漏水多发部位提出了加强防水构造的要求及措施;对防水材料的长效防水性能作出了具体规定,采取综合手段降低工程渗漏水概率。 地下结构不同部位防水加强做法 04 促集约 《标准》创新采用行车组织削峰设计与网络化配车技术,提升车辆利用效率;通过精细化控制各专业设计接口、设计运营供需融合匹配等措施,实现系统规模、用房规模、用地规模高效配置。 05 增效率 《标准》全面支撑轨道交通装配式智能绿色建造技术。提出装配式车站、装配式轨道设计要求;补充了工法桩、棚盖法等成熟的新工艺工法;增加了顶管及机械化联络通道施工技术等内容。提升施工效率、降低施工风险。 装配式车站示意图 06 降能耗 《标准》提出线路节能坡设计要求,地下车站宜布置在纵断面的凸型部位上,应根据具体条件,按节能坡理念,设计合理的进出站坡度和坡段长度,从源头上提供行车节能条件。 车站及势能转换示意图 《标准》引入永磁同步电机车辆,并对列车再生能量吸收技术给出了明确的应用引导;要求照明光源、LED灯具、镇流器、LED驱动电源应采用不低于2级能效产品;提出车辆综合基地正常照明电源宜采用光伏发电技术,供暖热源宜采用市政热力与空气源热泵或地源热泵耦合供热方案。 《标准》明确了设备节能控制要求,提出ATO系统应具备列车单车运行节能控制;建筑照明应能够根据照明需求进行节能控制;有天然采光的场所,其照明应具备按照度或按时段调节的节能控制措施;应实现通风与空调系统的变风量与变水量运行,并应具备风系统和水系统的协调耦合控制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