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工作井都采用沉井制作,沉井的制作周期长,顶管工作完成后可以作为检查井。如果对施工周期要求紧,土质条件又合适的条件下,可以采用型钢、钢板桩形成的工作坑作为工作井。

 

 

 

但型钢本身刚度较弱,因此顶管进出洞口处、后靠背处均需做加强处理,详见下文。
一、工作坑概况
1、采用工字钢支护体系,设2道钢支撑,采用双轴搅拌桩止水。

1.png

工字钢,长为12m,型号为I40b,采用密排布置,并采取措施提高成桩平整度和垂直度;使钢围檁与工字钢间空隙填充严密保证支撑体系受力可靠。严格控制双轴轴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减少基坑渗漏风险。
水泥搅拌桩采用φ700@500双轴搅拌桩止水帷幕,与钢桩净距为150mm,桩长15m。
一、二道支撑标高分别为1.000、-2.500m。
图片
2、支护体系均采用工字钢。
①支护桩采用工字钢I40b。
②上层腰梁采用双拼I40b 工字钢,下层腰梁采用三拼I50b 工字钢。
③角隅处斜撑采用∅219x16 钢管,角隅处斜撑采用∅426x14 钢管。
3、搅拌桩说明:
①水泥土墙采用双头搅拌桩,Φ700@500。
②水泥采用P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③水泥掺入比为18%,水灰比1.5。
428天抗压强度不低于1.0MPa。
4、矩形基坑:
(1)矩形基坑,基坑平面尺寸5x8m,基坑面积40㎡,挖深8.7m。
(2)废弃土方随挖随运走。
(3)支护体四周地面荷载控制在20kN/m2。
图片

 

 

二、顶管出洞处的加固措施

 

本工程顶管围护桩40B工字钢,在顶管进出洞口位置,顶管前需拔起洞口支护桩,并将拔起后的支护桩焊并加垫块保证其不在顶管过程中下沉,钢板桩拔起后会对围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对进行进出洞口位置加固处理,再设置止水装置。具体做法如下:
1.基坑外侧进出洞位置土体加固
本次设计中,在基坑外侧进出洞位置设置了双排Φ700@500双轴搅拌桩,进行土体加固。双轴搅拌桩设置宽度为管道外侧2m范围,深度为嵌入基坑地面以下6.3m。
2.洞口止水墙
(1)浇筑混凝土止水墙
洞口支护桩拔出后,在进出洞位置设置支水墙,墙体采用C30混凝土浇筑,长4m,高4m,厚0.5m。在管道进出位置预留圆形洞口,圆心与管道中心保持一致。洞口直径大于管道外径20cm。并且在混凝土墙上预埋高强螺栓,用于安放橡胶止水法兰。
图片
(2)加设橡胶止水法兰
在混凝土墙上预埋一圈螺栓,中心与管道中心线保持一致。预埋螺栓与混凝土墙牢固地锚固在一起,具有足够的锚固强度。然后进行橡胶止水法兰的安装,应设置扇形钢压板,防止橡胶法兰被挤翻出来。
图片
橡胶法兰的内径应小于管道外径40cm左右,单边翻进去20cm。应使用回弹力较高的橡胶板,板厚不小于16mm。

1.png
(3)顶管出洞临时临时加固支撑
为了防止机头出洞时土体压力变化,控制机头出洞姿态,在接受坑内机头出洞位置加设工字钢临时支撑,确保机头出洞姿态稳定。

三、后背、导轨、主千斤顶的选用

 

1.后背设计原则
后背墙的最低强度应保证在设计顶进力的作用下不被破坏,并留有较大的安全度。要求其本身的压缩回弹量为最小,以利于充分发挥主顶工作站的顶进效率。在设计和安装后背墙时,应使其满足如下要求:
①要有充分的强度
在顶管施工中能承受主顶工作站千斤顶的最大反作用力而不致破坏。
②要有足够的刚度
当受到主顶工作站的反作用力时,后背墙材料受压缩而产生变形,卸荷后要恢复原状。
③后背墙表面要平直
后背墙表面应平直,并垂直于顶进管道的轴线,以免产生偏心受压,使顶力损失和发生质量、安全事故。
④材质要均匀
后背墙材料的材质要均匀一致,以免承受较大的后坐力时造成后背墙材料压缩不匀,出现倾斜现象。
⑤结构简单、装拆方便
装配式或临时性后背墙都要求采用普通材料、装拆方便。
2.本工程后背选用
本工程顶管管径为0.9m,后背墙一次性浇筑成型,供管道顶进使用。后背墙采用高4m,宽4m,厚0.5m,采用C30混凝土浇筑。后背铁采用10cm厚钢板。
顶管工作坑及装配式后背墙的墙面应与管道轴线垂直,其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中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