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图纸编制要求

图纸的核心是清晰、准确、可操作,必须全面反映支撑体系的布置与构造。

一、 总体布置图

  1. 高支模区域总平面图

    • 范围界定:清晰标注高支模区域,与建筑结构平面对应。

    • 构件定位:明确梁、板、柱的位置及关键尺寸。

    • 空间关系:显示支撑体系与周边结构(如已施工结构、楼梯井、电梯井)的关系。

    • 辅助信息:标注轴线、标高、材料堆放区及施工通道。

  2. 立杆平面布置图

    • 定位与间距:绘制所有立杆的平面位置,标注纵、横向间距(如@900×900mm)。

    • 杆件系统:标注水平杆步距(如@1.5m)和扫地杆设置高度(≤200mm)。

    • 加强区域:明确梁底、板底等荷载集中区域的加强措施(如增设双立杆、可调顶托)。

    • 剪刀撑布置:标注水平与竖向剪刀撑的布置范围、间距及连续性要求。

二、 细部构造图

  1. 支撑体系剖面图

    • 选取原则:应包含典型部位,如梁跨中、梁端、板跨中等。

    • 竖向构造:展示立杆、水平杆、剪刀撑的竖向排布关系。

    • 关键参数:标注立杆接长方式、可调顶托伸出长度(≤300mm)、底层水平杆离地高度。

    • 高差处理:显示梁底与板底立杆的高差调整方式(如利用可调托座)。

  2. 关键节点详图

    • 梁/板底节点:显示主、次楞的布置间距、规格,立杆数量,顶托与楞木的接触方式,以及板底木枋的搁置长度。

    • 连接节点:明确水平杆与立杆的连接方式(如双扣件抗滑)及扣件拧紧力矩要求。

    • 剪刀撑节点:显示剪刀撑与立杆的交叉连接方式(旋转扣件固定)及搭接长度要求。

    • 特殊部位节点:包括与框架柱/墙的拉结(抱柱加固)、后浇带独立支撑、转换层支撑衔接等。

三、 材料与可视化

  1. 材料表与构造大样

    • 材料清单:列出所有主要材料的名称、规格和型号。

    • 三维示意:提供支撑体系的三维示意图或轴测图,以辅助直观理解整体空间构造。


第二部分:计算书编制要求

计算书的核心是系统、规范、有依据,必须定量验证支撑体系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性。

一、 荷载分析与组合

  1. 荷载计算

    • 恒荷载:模板及支架自重、新浇混凝土自重、钢筋自重。

    • 活荷载: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混凝土浇筑冲击荷载、振捣混凝土荷载。

  2. 荷载组合

    • 承载能力:采用基本组合(如1.3恒载 + 1.5活载)进行强度与稳定性验算。

    • 正常使用:采用标准组合进行变形(挠度)验算。

二、 构件承载力验算

  1. 单肢立杆验算

    • 抗压强度:验算立杆轴向压力设计值是否满足要求。

    • 稳定性:通过计算长细比,查取稳定系数,进行立杆稳定性验算。

    • 顶部托撑:验算可调顶托的受弯、受剪及托板局部承压承载力。

  2. 水平杆与连接验算

    • 水平杆抗弯:验算纵向/横向水平杆的跨中最大弯矩。

    • 扣件抗滑:验算直角扣件、旋转扣件的抗滑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

  3. 地基与基础验算

    • 地基承载力:验算立杆底部地基或混凝土垫层的承载力,控制沉降。

    • 垫板验算:若使用垫板,需验算其抗弯及抗剪承载力。

三、 整体与特殊部位验算

  1. 整体稳定性分析(必要时)

    • 适用情况:对于高度大、荷载集中或平面不规则的复杂体系。

    • 分析方法: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整体受力模拟,分析整体失稳风险。

    • 工况模拟:分析最不利工况(如非对称浇筑、单侧堆载)下的变形与应力。

  2. 特殊部位专项验算

    • 梁底支撑:重点验算梁底立杆间距、主次楞的抗弯与挠度。

    • 大跨度板:重点验算板底立杆间距对板模挠度的影响。

    • 转换层:验算上层荷载传递至下层支架的叠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