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行业从业者精准掌握规范要点、规避设计误区,本文以最新规范为依据,结合工程实践中的高频痛点,梳理出剪力墙布置的 50 个核心问题,供参考! 需遵循 “双向布置、连续贯通、规则开洞” 三大核心:平面宜沿两个主轴方向双向布置,避免单向布墙;竖向应自下而上连续设置,杜绝刚度突变;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形成明确墙肢与连梁。此外还需遵循 “缝凸角必布墙,楼梯电梯必布墙,墙墙宜对直联合” 的实践原则。 6 度、7 度设防地区宜为 6~8 米,8 度设防地区宜缩小至 3~5 米,通过合理间距平衡抗侧刚度与空间利用效率。 优先采用 L 形、T 形等双向截面,其次为一字形、C 形,尽量少用工形、Z 形;尤其避免约束边缘构件无法按规范图式施工的墙肢形状。 短肢剪力墙延性较差,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不应全部采用。B 级高度建筑及 9 度设防的 A 级建筑,不宜布置短肢剪力墙,且其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宜超过总力矩的 50%。 截面厚度≤300mm,且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的最大值介于 4~8 之间的剪力墙。L 形墙需各肢均满足该条件才判定为短肢剪力墙。 多层建筑厚度不应小于 140mm,高层建筑不应小于 160mm。经验公式:6 度区 h=8n,7 度区 h=10n,8 度区 h=12~15n(n 为楼层数),且均需≥200mm。 过长墙体会吸收过大地震力,易率先破坏。若围合成筒体形成空间整体,因抗侧刚度大幅提升,墙段长度可突破 8 米限制。 各墙段高度与长度之比不宜小于 3,确保剪力墙呈弯曲型破坏,具备良好延性;当比值≤4 时,宜按框架柱设计。 6、7 度区:40 层 C60,30 层 C50,20 层 C40;8 度区或风压>0.8 地区:40 层 C50,30 层 C40,20 层 C35。 6 度区 20~40 层:13.0~15.0KN/㎡;7 度区:14.0~16.0KN/㎡;8 度区:15.0~17.0KN/㎡,户型小、隔墙多则重度偏大。 长方形平面易出现一方向墙多长密、另一方向墙少短的情况,需在弱方向增设剪力墙,或提高该方向构件抗震等级,控制两方向动力特性相差不超过 20%。 20 层以上住宅:6 度区不宜小于规范值的 90%;7 度区宜接近规范值;8 度区宜为规范值的 1.5~2 倍。 刚度特征值宜控制在 1~2.5,此时协同工作最优:20 层建筑框架承担倾覆力矩 40% 左右,30 层 30% 左右,40 层 20% 左右。 此类连梁受力接近框架梁,宜按框架梁设计,其抗震等级与相连剪力墙一致;跨高比<5 的连梁需按剪力墙连梁专项规定设计。 6、7 度区层数不多时可采用,高烈度区应避免,因其受力性能接近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较差。 优先改变厚度、保持长度不变;或为保证空间净尺不变,可保持厚度、改变长度;严禁同时改变厚度与长度。 从地下室顶板算起,取底部两层与墙体总高度 1/10 的较大值;嵌固端在地下一层底板以下时,宜延伸至嵌固端。 一、二、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宜采用错洞墙,全高不宜采用叠合错洞墙;错洞洞口水平间距需≥2m。 应沿两个方向布置,预制墙宜采用一字形,也可采用 L 形、T 形;底部接缝宜设置在楼面标高处,且底部加强部位宜现浇。 严禁随意切断,否则易造成刚度突变;需保证竖向连续贯通,确需调整时应渐变过渡并验算刚度变化。 不宜将楼面梁支承在连梁上,避免连梁受力复杂导致过早破坏。 可设置沿梁轴线的剪力墙(厚度≥梁宽)、扶壁柱(宽度≥梁宽)或暗柱(宽度 = 梁宽 + 2 倍墙厚),并按要求配置纵筋与箍筋。 一、二、三级抗震直径≥8mm,间距≤150mm;四级及非抗震直径≥6mm,间距≤200mm,且均不小于纵筋直径的 1/4。 抗震设计时水平投影长度≥0.4lₐᵦᴱ,非抗震≥0.4lₐᵦ;不满足时可设梁头弯折锚固。 需进行平面内斜截面受剪、偏心受压(拉)、平面外轴心受压验算;集中荷载作用下无暗柱时,还需验算局部受压承载力。 应采用 “轴力方式” 计算的倾覆力矩百分比,而非 “抗规模式”,后者会导致判断错误。 多为水平筋抗剪超筋,可通过优化转换层刚度分布、增大墙厚、提高混凝土等级、调整水平筋配筋率等方式解决。 短肢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30% 即为该类结构,7 度区适用高度≤100m,8 度(0.2g)≤80m,8 度(0.3g)≤60m。 一、二、三级剪力墙全高不宜采用;确需使用时,需用有限元法计算,洞口周边加强构造,或用轻质材料填充转化为规则洞口。 当翼墙长度≥翼墙厚度 5 倍时,可参考北京院技术措施不按短肢墙设计,但需结合《高规》综合判断。 需在 PMCAD 中校核荷载输入:偏大可能是荷载重复输入,偏小可能是荷载遗漏,需逐项核查平面荷载。 说明两向刚度不均,需通过增设剪力墙、调整墙长或厚度等方式,使两向位移角趋于均衡。 洞口宜成列布置,连梁跨高比宜控制在合理范围,避免因洞口布置不规则导致应力集中。 底部加强部位的墙肢、一字形墙肢等,需按抗震等级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具体范围需符合规范表式要求。 短肢剪力墙需提高配筋率,且底部加强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低于 1.2%(一、二级),普通剪力墙可按常规要求配置。 短肢墙抗侧刚度与延性均弱于普通墙,地震时易发生脆性破坏,普通墙能更有效传递水平力。 应沿电梯井四周闭合布置,形成筒体结构,增强抗扭刚度,且墙肢宜对直,避免不规则转折。 会导致墙肢受力不均,窄墙肢易先破坏,影响整体结构抗震性能,洞口间距需满足规范最小距离要求。 不应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结构,剪力墙需双向密排,底部加强部位范围应适当扩大,且连梁需严格控制剪压比。 需保证剪力墙与框架协同受力,框架柱间距不宜过大,避免剪力墙承担过多水平力导致刚度突变。 明确短肢剪力墙定义与限制,细化底部加强部位范围,新增错洞墙处理要求,强化双向布墙的强制性规定。 装配式优先采用规则一字形墙,接缝需专项设计;现浇墙可采用更多复杂截面,但均需满足双向布置要求。 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时,剪力墙需连续贯通,厚度不宜小于地上一层,且约束边缘构件需延伸至地下室。 不宜布置短肢剪力墙,剪力墙间距需进一步缩小,底部加强部位高度需取底部两层与总高度 1/10 的较大值且不小于 15 米。 非抗震可适当放宽间距与刚度要求,但仍需双向布置;抗震设计需严格控制墙肢高宽比、加强部位构造及短肢墙比例。 错误。过多剪力墙会导致结构刚度偏大,地震力增大,反而增加构件负担,需按规范控制剪重比与刚度特征值。 否。厚度需匹配楼层与烈度,盲目加厚会增加自重与造价,且可能导致平面外受力问题,需按公式与规范双重控制。 错误。刚度过大的连梁易发生剪切破坏,宜通过设置弱连梁(跨高比>6)分割长墙,提高结构延性。 不行。即使计算合格,一、二、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仍不宜采用,全高不宜采用叠合错洞墙,需结合构造加强。 需通过试算确定,确保框架承担的倾覆力矩在合理范围(20%~40%),且两向刚度均衡,剪重比满足规范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