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险辨识到位 作业前全面排查:通过现场勘察、查阅资料等方式,明确有限空间的类型(如地下管道、储罐、反应釜等)、内部介质(是否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或缺氧环境)、潜在风险(如窒息、中毒、火灾爆炸等)。 动态更新风险清单:若作业过程中介质或环境发生变化(如新增物料泄漏),需重新评估风险并调整防控措施。 二、审批流程到位 严格执行许可制度:作业前必须申请《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明确作业内容、时间、人员、监护人员及应急措施,经安全管理部门、技术部门等多级审批签字后,方可实施。 禁止无证作业:任何未通过审批的作业,无论是否紧急,均不得擅自开展。 三、通风检测到位 强制通风措施:作业前及作业中持续使用风机进行机械通风,确保空气流通,排除有毒有害气体或缺氧环境。通风时需注意风向,避免有害气体积聚。 实时气体检测:使用专业检测仪,先检测氧气浓度(正常应在19.5% - 23.5%),再检测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浓度(如硫化氢、一氧化碳等),达到安全阈值后方可进入。作业中每30分钟至少复测一次,若数值异常立即撤离。 四、防护装备到位 个人防护装备:根据风险类型选择合适装备,如缺氧环境需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有毒环境需穿防化服、戴防毒面具,高处有限空间需系安全带并固定在可靠锚点。 设备安全防护:使用防爆工具,避免产生火花;电气设备需符合防爆要求,防止漏电或短路引发事故。 五、现场监护到位 专职监护人全程在岗:监护人需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有限空间风险和应急处置流程,作业期间不得擅离岗位,需与作业人员保持实时通讯(如对讲机),密切观察作业人员状态及环境变化。 监护职责明确:监护人需阻止无关人员靠近、严禁违规指挥,发现异常立即启动应急救援,不得盲目进入空间内施救。 六、应急准备到位 应急物资齐全:现场配备应急救援三脚架、急救箱(含心肺复苏设备、解毒药品等)、备用空气呼吸器、消防器材等,并确保设备完好可用。 应急演练常态化:作业前组织参与人员开展应急演练,明确撤离路线、呼救方式及救援步骤,确保每个人熟悉流程,避免慌乱中扩大事故。 七、清场确认到位 作业后全面检查:作业结束后,清点人员及工具,防止遗漏;清理现场杂物,消除遗留火种或危险物质,恢复设备和环境至安全状态。 关闭前双重确认:对有限空间出入口、阀门等进行关闭前检查,确认无人员滞留、无安全隐患后,方可封闭空间并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