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达建设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在诸多项目的施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多项工艺工法创新成果,有效提升了施工质量、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 # 本期导读 # 如何有效控制现浇板板厚,提高楼板施工质量,提升砼浇筑施工效率? 混凝土结构楼板厚度,简称“板厚”,在建筑施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若板厚未达到标准,可能导致结构板出现开裂和渗漏现象,严重影响交付后的隔声性能。反之,若板厚超过必要范围,又会使楼面找平层施工变得困难,增加后续找平层出现不规则裂缝和净空高度不足的风险。在工程实测实量或第三方检测中,板厚指标被视为一项关键性指标,其控制难度与整改难度亦相对较高。 传统做法 在传统做法中,现浇楼板板厚控制常采用“拉线法”、“插钎法”或综合控制法等,但几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误差或施工局限性。 “拉线法” 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混凝土浇筑后,板底模板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这些变形会影响到看似平整的板面实际板厚与预期不符。同时,柱的竖向钢筋在施工过程中也可能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微小的偏位,进而影响到标高控制线的准确性,影响整体施工效果。 “插钎法” 需多次复测且耗时较长,难以实现全区域实时监控。 综合控制法 在混凝土浇筑前及浇筑过程中,安排测量人员对板底进行水平极差测量,通过拉线法和插钎法的配合控制板厚。然而,这种控制方式也存在一定弊端,板底龙骨的材质、规格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且在施工环境多变时,数据可能不具备足够的代表性,难以确保板厚的长期稳定。 优化做法:混凝土板厚控制器使用 为提升住宅工程结构楼板厚度的实测合格率,公司在建项目强制使用板厚控制器,显著提升了现浇板施工的精度和效率,尤其在减少人为误差和渗漏隐患方面表现突出。 具体操作方法 该施工工艺需先根据施工图纸精选合适规格的楼板控制器,注意同一批次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高度,便于区分。接着,在楼层钢筋绑扎完毕后,应精准布局控制器:布置间距≤2m。固定时,将钢筋嵌入控制器沟槽内,以确保稳固性。浇筑过程中,要依据控制器严格监控混凝土浇筑的高度与厚度,确保楼板厚度达标。 该施工工艺具有以下优点 √ 厚度控制更精准 采用板厚控制器后,实测偏差可稳定控制在(-5mm,+8mm)范围内,消除人为测量误差。 √ 施工效率显著提升 一次安装可覆盖大面积,无需反复调整标高,减少停工等待时长。 √ 降低质量风险,确保结构安全 避免因厚度不足导致的承载力下降或开裂现象显著减少。 √ 减少返工 实测合格率提升至95%以上,显著降低整改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