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鉴定过程中,发现在建筑资料档案电子化之前,纸质档案的遗失概率是很大的,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档案转移过程中没有仔细整理,最终造成遗失。那在对老旧建筑进行鉴定时,如果找不到图纸,我们应该如何对其进行鉴定呢?规范中有合适的方法推荐吗?


一般来说,对建筑和结构施工图纸的复核是房屋鉴定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当缺少图纸资料时,鉴定的难度是很大的,尤其是框架结构和抗震墙结构,梁柱的钢筋配置如果缺乏参照,那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要求就难以断定。如果以实际使用情况来做判定,那混凝土中钢筋的配置就成了检测工作中的最大难题。

目前的鉴定过程中,对结构构件逐一进行钢筋配置的检查是不大现实的,更别说打开确定每根梁或框架柱中钢筋直径和钢筋等级等信息,那样开凿量太大,根本不现实。倒不是说没有非破损检测构件中钢筋直径的仪器,而是这种仪器的价格高昂且较为笨重,在现场频繁使用根本不现实。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就没有相对折中的方法对此类房屋进行鉴定哦吗?如果真碰上这种项目,个人觉得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自身风险:一是让业主单位提供被鉴定房屋当初的竣工验收合格报告,以次来佐证该房屋至少是满足当时的使用要求的;二是开凿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结构梁柱,其余未开凿的构件钢筋配置以此类推;三是和业主沟通只进行外观质量检测,不对房屋整体结构承载力进行验证。

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保险措施,希望各位同行指点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