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建设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化交付成果”(如 BIM 模型、数字化竣工图、工程档案数据库等)已成为不少项目的交付要求,但竣工结算时能否计取额外费用,核心取决于 “合同约定、交付范围是否超出常规、成果价值是否可量化” 三大因素,需结合具体场景分情况判定,具体如下:

一、先明确核心前提:数字化交付成果的 “常规与额外” 边界

竣工结算中费用计取的首要原则是 “约定优先、按实核算”,需先区分数字化交付成果是否属于 “常规交付范围”—— 若属于常规要求,则不可计取额外费用;若超出常规范围或为业主额外提出的需求,则可协商计取费用。

1. 常规交付范围:不可计取额外费用

若数字化交付成果已被纳入 “行业规范强制要求” 或 “施工合同约定的常规交付内容”,则属于施工方应履行的基本义务,结算时不得计取额外费用。常见情形包括:
  • 行业规范强制要求:如《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 51210-2016)规定,大型公共建筑、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需提交 BIM 竣工模型;部分地方政府(如上海、广东)要求新建项目需提交数字化竣工图(PDF 签章版或 CAD 可编辑版)。此类情况下,数字化交付是法定或行业强制要求,施工方需自行承担相关成本(如 BIM 建模人员工资、软件采购费),不可向业主主张额外费用。
  • 施工合同明确约定:若合同条款中明确 “竣工交付需包含数字化成果”(如 “乙方需提交完整的 BIM 竣工模型(精度 LOD500)、数字化档案数据库,相关费用已包含在合同总价中”),则视为施工方在投标报价时已考虑该部分成本,结算时不得额外计取。

2. 额外交付范围:可协商计取额外费用

若数字化交付成果是 “业主在合同外新增的需求”,或 “超出常规交付标准的增值成果”,则属于额外工作内容,结算时可按约定或实际成本计取额外费用。常见情形包括:
  • 合同外新增需求:如原合同仅要求提交纸质竣工图,施工过程中业主书面要求额外提交 “BIM 运维模型(含设备参数、维护周期等运维信息)”,此类新增交付内容未包含在原合同价中,可计取额外费用;
  • 超出常规标准的成果:如常规交付要求 BIM 模型精度为 LOD400(施工安装精度),业主要求提升至 LOD500(运维管理精度),且需额外添加能耗分析、空间管理等模块,超出部分的工作量对应的成本可计取额外费用。

二、可计取额外费用的场景:判定依据与计算方法

当数字化交付成果属于 “额外交付范围” 时,需结合 “书面依据、工作量核算、定价方式” 三要素计取费用,确保费用计取合规、可追溯。

1. 关键判定依据:必须具备 “书面确认文件”

结算时计取额外费用,需提供以下书面文件作为依据,缺一不可:
  • 业主书面指令:如《工程变更单》《工作联系单》,明确新增数字化交付的内容(如 “新增 BIM 运维模型”)、标准(如模型精度、交付格式)、交付时间,且需业主或监理签字确认;
  • 成果验收证明:如《数字化交付成果验收单》,证明施工方已按指令要求完成交付,且成果符合约定标准(避免 “未交付或交付不合格却主张费用”);
  • 工作量确认单:若双方约定按 “工作量单价” 计算费用,需提供《数字化工作工作量统计单》(如 BIM 建模的构件数量、图纸数字化处理的页数),由双方共同签字确认工作量。

2. 费用计算方法:三种常见模式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额外费用可采用 “固定总价、工作量单价、成本加成” 三种模式计算,具体选择需在业主指令中明确:
计算模式
适用场景
计算逻辑与示例
固定总价模式
交付内容清晰、工作量可提前测算(如 “提交数字化竣工图数据库”)
双方根据交付内容直接约定固定费用,如 “新增数字化竣工图数据库,固定费用 5 万元”,结算时按约定金额计取;
工作量单价模式
工作量与交付成果数量挂钩(如 BIM 建模、图纸数字化)
先约定单位工作量单价(如 “BIM 建模按构件数量计价,10 元 / 个构件;图纸数字化按页数计价,5 元 / 页”),再按实际确认的工作量计算总费用(如建模 1000 个构件,费用 = 1000×10=1 万元);
成本加成模式
工作量难以提前测算、成果复杂度高(如定制化运维模型)
按施工方实际发生的成本(人工、软件、硬件)加合理利润计算,公式:费用 =(人工成本 + 软件成本 + 硬件成本)×(1 + 利润率),其中利润率通常约定为 5%-10%(如人工成本 3 万元、软件成本 1 万元、硬件成本 0.5 万元,利润率 8%,费用 =(3+1+0.5)×1.08=4.86 万元);

3. 费用构成:明确可计入的成本范围

无论采用何种计算模式,额外费用的构成需限定在 “与数字化交付直接相关的成本”,避免虚增无关费用,具体可计入的成本包括:
  • 人工成本:数字化成果编制人员的工资(如 BIM 工程师、数字化档案整理人员),需提供考勤记录、工资发放凭证;
  • 软件成本:为交付成果专门采购或租赁的软件费用(如 BIM 建模软件、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需提供软件采购合同、发票;
  • 硬件成本:为存储或处理数字化成果新增的硬件设备费用(如高配置电脑、存储服务器),需提供设备采购合同、验收记录;
  • 其他直接成本:如数字化成果的审核费用(委托第三方机构审核 BIM 模型的费用)、培训费用(为业主提供模型使用培训的费用),需提供相关合同、发票。

三、不可计取额外费用的常见误区:避免无效主张

在竣工结算实践中,部分施工方对数字化交付费用的主张存在误区,导致费用被核减,需重点规避以下情形:

1. 无书面依据的 “口头需求”

若业主仅通过口头要求新增数字化交付,未出具书面指令,施工方自行完成后主张费用,结算时业主可能以 “无合同依据” 为由拒绝,此类情况需提前要求业主补签书面文件,避免口头承诺无法追溯。

2. 已包含在其他费用中的成本

若数字化交付成本已隐含在原合同价的 “其他项目费”“管理费” 中,不可重复计取。例如:
  • 原合同约定 “管理费包含技术资料编制费用”,而数字化竣工图属于技术资料的一部分,此时不可额外计取数字化竣工图费用;
  • 投标报价时已包含 BIM 建模软件的采购费用(在 “施工机具使用费” 中列支),结算时不可再以 “新增 BIM 模型” 为由重复计取软件费用。

3. 未达到约定标准的成果

若数字化交付成果未符合业主指令中的标准(如 BIM 模型精度未达 LOD500、数字化档案存在缺失),业主有权要求整改,整改合格前不可计取额外费用;若整改后仍不合格,业主甚至可拒绝支付该部分费用,并要求施工方承担返工成本。

四、实操建议:确保数字化交付费用顺利计取

为避免竣工结算时因数字化交付费用产生争议,施工方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好以下工作:
  1. 提前明确交付范围与费用:在施工合同签订阶段,若业主提出数字化交付要求,需在合同中明确 “交付内容、标准、费用是否包含在合同价中”,避免模糊表述;若施工过程中业主新增需求,需第一时间签订《补充协议》或《工程变更单》,明确费用计取方式;
  1. 留存完整的过程证据:全程保留 “业主指令、工作量统计、成本凭证、成果验收记录” 等文件,形成完整的证据链,确保结算时费用主张有迹可查;
  1. 及时办理工作量确认:数字化工作完成后,及时与业主、监理共同确认工作量(如 BIM 建模的构件数量、图纸数字化的页数),避免竣工后因人员变动导致工作量无法核实;
  1. 选择合理的定价方式:根据交付成果的特性选择定价模式,如简单的数字化竣工图可采用 “固定总价”,复杂的 BIM 运维模型可采用 “成本加成”,并在书面文件中明确定价依据(如参考当地《建设工程数字化技术服务收费标准》)。

总结

竣工结算时,数字化交付成果能否算额外费用,核心取决于 “是否超出合同约定的常规范围”:若为行业强制要求或合同常规内容,不可计取额外费用;若为业主新增需求或超出常规标准的成果,可凭书面依据、按约定方法计取额外费用。关键在于 “提前约定、过程留证、成果达标”,通过规范的合同管理与证据留存,确保费用计取合规、无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