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堵漏措施: 首先可采用引流疏导结合局部封堵的策略。对于渗水点较少或水量较小的区域,先在渗水周边开凿导流槽,将水流引至临时集水井排出,降低水压后,清理渗漏基面并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或嵌入速凝型防水砂浆、堵漏王等刚性材料快速封堵,待强度形成后再覆盖柔性防水层增强密封性。 若出现成片渗水或细微裂隙渗漏,可采用表面涂抹与内部灌浆结合的方式。先清理基面浮渣,涂刷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或喷涂速凝橡胶沥青材料形成连续密封层;对于深层渗水通道,需通过钻孔注入聚氨酯灌浆料、环氧树脂或超细水泥浆,利用压力使浆液填充缝隙并固化,阻断渗水路径。灌浆时应遵循 “先外后内、由低到高” 的顺序,确保填充密实。 当渗水量较大或伴随泥沙涌出(可能预示管涌风险),需立即采取反滤围堵与结构加固措施。在渗水点周围用砂袋、模板搭设临时围堰,内部回填级配砂石形成反滤层,防止土体流失;同时对基坑侧壁或底部喷射混凝土、增设钢板桩或压密注浆加固,提高土体抗渗能力。若渗水与周边地下管线渗漏相关,需同步排查并修复管线破损处,切断水源。 施工方案: 一、现场勘察与风险评估 观察渗水位置(侧壁、底部或接缝处)、水量大小(滴漏、线流或涌流)、水质清澈度(是否含泥沙,判断是否存在土体流失风险)。 检测周边环境:确认是否邻近地下管线、水源或承压水层,排查是否因降水不足、围护结构缺陷(如裂缝、孔洞)或施工不当引发渗水。 二、针对性堵漏操作(按渗水类型划分) (一)点漏或小裂缝渗水(水量较小,无泥沙带出) 1)引流降压 在渗水点周围用凿子开凿 “V” 型导流槽(深度 5~10cm,宽度略大于渗水范围),槽内埋设塑料软管或钢管,将水流引至临时集水井或排水泵,降低渗水点水压。 若渗水点位于基坑底部,可在导流槽末端连接排水管,通过基坑排水系统集中排出。 2)基面处理与快速封堵 用高压水枪或钢丝刷清理渗水基面,去除浮渣、松散混凝土及油污,确保基层坚实、粗糙。 立即填入速凝型材料(如堵漏王、双快水泥),沿导流槽边缘向中心挤压,压实后覆盖塑料膜或湿布养护 1~2 小时,待强度达标(约 30 分钟)后拆除引流管。 若裂缝较深,可先向裂缝内插入注浆嘴(间距 30~50cm),注入聚氨酯灌浆料(遇水膨胀)填充内部空隙,再进行表面封堵。 3)柔性加强层施工 封堵完成 24 小时后,在处理区域涂刷 2~3 遍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厚度≥1.5mm)或粘贴防水卷材,延伸至周边 30cm 范围,形成刚柔结合的密封层。 (二)片漏或细微裂隙渗水(渗水面积大,呈面状湿润或慢渗) 1)基面预处理 清除表面浮土、泥浆及疏松层,用空压机吹净粉尘,若有明水可用海绵或吸水布暂时吸干。 2)表面快速密封 喷涂速凝橡胶沥青防水涂料(如液体卷材),或刮涂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厚度 3~5mm),从渗水边缘向中心逐步覆盖,形成第一级防水层。 若渗水区域潮湿但无明水,可撒布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按比例与水混合调成糊状),利用材料渗透结晶特性封堵细微孔隙。 3)压力灌浆加固(针对深层渗漏通道) 按梅花形布置注浆孔(间距 0.5~1m,深度超过渗水层 20cm),埋设注浆管并密封孔口。 先注入低黏度环氧树脂(适用于干燥裂缝)或水溶性聚氨酯(适用于潮湿环境),压力控制在 0.3~0.5MPa,直至相邻孔溢浆或压力稳定。 注浆顺序遵循 “由外向内、从下往上”,避免漏灌;注浆后 4~6 小时拆除注浆管,用防水砂浆修补孔口。 (三)管涌或流砂(水量大、含泥沙,伴随土体流失风险) 1)紧急反滤围堵 立即用砂袋、钢板或模板在渗水点外围搭设环形围堰(高度超过水位 50cm),围堰内分层回填级配砂石(底层碎石,中层粗砂,顶层瓜子片),形成反滤层阻止泥沙流失,同时让清水从顶部溢出至排水系统。 若涌水夹带大量泥沙,可先抛填黏土块或级配砾石暂时压制,再逐步加固围堰。 2)结构加固与封堵 对围堰内渗水点喷射 C20 细石混凝土(厚度 10~15cm),或安装钢板桩、钢管桩增强侧壁抗渗能力。 待水流稳定后,从围堰外侧向渗水通道注入水泥 - 水玻璃双液浆(初凝时间 30~60 秒),形成快速凝结的止水帷幕,阻断水源补给。 3)降水系统调整 增加井点降水设备(如轻型井点或管井),将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面以下 50cm,并持续抽水至堵漏完成后 48 小时,避免水位回升导致二次渗漏。 三、系统性措施与后续监测 1)优化降水方案 复核基坑降水设计,若因降水不足导致渗水,增加抽水设备或延长抽水时间;若存在承压水层,评估是否需增设减压井。 2)刚性结构补强(针对围护结构缺陷) 若渗水由围护桩间缝隙或地下连续墙接缝漏浆引起,在外侧采用高压旋喷桩或摆喷注浆形成止水墙,内侧结合钢筋网喷射混凝土修补。 3)持续监测与养护 堵漏完成后 24 小时内,每 2 小时监测渗水点周边沉降、水位及裂缝发展情况,若发现新渗水或位移超标(如沉降速率 > 3mm / 天),立即暂停施工并分析原因。 对封堵材料进行保湿养护(如覆盖薄膜、洒水),确保早期强度增长,柔性防水层施工前避免尖锐物体碰撞。 四、注意事项 施工人员需佩戴防护装备(手套、护目镜),避免速凝材料接触皮肤;注浆时控制压力,防止爆管或土体劈裂。 冬季施工时,封堵材料需添加早强剂或防冻剂,确保低温环境下固化性能。 所有堵漏材料需符合环保要求,避免污染地下水。 通过以上步骤,可针对不同渗水场景形成 “勘察评估→分类处理→结构补强→监测养护” 的闭环操作,确保基坑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