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全长约80.445km,二级公路标准。A1合同段起于K0+K000,止于K6+500,路线总长6.5Km。其中K0+000~K2+219.38路段为新建公路,路线长度为2219.38m;K2+219.38~K2+860.62路段为溆水大桥,桥梁长度为641.24 m; K2+860.62~K5+550路段为新建公路,路线长度为2689.38m;K5+550~K6+500路段为利用现有S224公路改建,路线长度为950m;本合同段共有大桥1座,小桥1座。
㈠、工程自然条件
1、气候、水文条件
⑴气候
本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降水适中,雨热基本同季,立体气候明显,小气候多样。但气候地域差异显著、时空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匀,灾害天气比较频繁。
年平均气温16.9分℃ 左右,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4.35 ℃,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2.6℃,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8.25℃,最高气温达到40.5℃,无霜期255~323天。
年平均降水量1539mm,春、夏两季为雨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其中的春季降水量多,秋、冬两季水量最少;年蒸发量675mm,历年平均相对湿度81%,全年主导风向为偏北风。
⑵水文特征
路线主要分展于溆水及溆水支流二都河两岸低丘或山体裙部,依山伴河而行。
在雨季或暴雨时,山水汇集,河水暴涨,水流冲刷极强,水位随季节变化大;枯水期一般为8月至翌年4月,枯水期为桥梁基础良好的施工时期。
沿线地下水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第四系孔隙水,赋存于地势较低平河流,山沟冲积阶地及谷地第四系土层中及花岗岩地段的风化残积土中,主要靠地表水补给,渗透排泄,水量、水位随季节变化。另一类为岩石裂隙水,多分布于砂岩板岩地段,水量小,由大气降水或异地补给。对钢筋混凝土无侵蚀性。
2、地形、地貌
本合同段线路所经区域属低山-丘陵区,地表植被发育,地势总体上北高南低,海拔高度140~780m,以分水界一带地势最高,合同段范围内地形、地貌如下:
⑴ K0+000~K6+100段为溆水河床及一级阶地,地势平缓,相对高差小,高程为148~168m。
⑵ K6+100~K15+700段为溆水河支流二都河的二、三级阶地,地势起伏较大,场地相对高差较大,高程约168~220m之间。
3、地质及地震
⑴ 地质
所经区域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属雪峰山山脉群,为山岭重丘地区,山体陡峭,地质构造发育,主要构造形迹为黄茅园-叙浦大断裂,走向为近南北向,为压扭性逆断层,为非活性断裂构造;次要构造为黄茅园-叙浦大断裂派生、次生小断层,褶曲构造;无新构造活动迹象。以单斜构造为主。发育次一级的小断层、褶皱。断裂错动带类地势相对高差较小,地势较平坦。底层岩性按新到老顺序为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层、冲积层、坡积层,更新统洪冲积层,白垩系地层,寒武系地层,震旦系地层为主,能满足公路建筑路基、路堤的要求;路堑边坡的稳定性相对较差,易产生滑坡、滑塌等病害。
⑵ 地震
根据2001年8月1日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叙浦县的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特征周期为0.35s(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区)。依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规定,大中型构造物可考虑简易防震设施,其他可不设防。
二、 主要工程数量
1、本合同段主要工程量:
路基挖土方:25.52万m3 路基挖石方:4.3万m3
路基填方:25.98万m3(由于开工典礼场地在本标段,实际工程量大约减少12.4万m3)
2、本路段主要工程量:
挖土方:5642 m3 借土方:31747 m3 填土方:33937 m3
挖石方:35748 m3 填石方:46336 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