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层素填土:灰黄色、灰色,松散状态、夹植物根茎、以深含碎石,随深度含量逐渐减少,不均匀,全场分布,层底埋深0.5~4.8m,厚度为0.5~4.8m。
2-1层粉质粘土:褐黄色,以可塑状态为主,局部软塑状态,含铁锰斑点,夹青灰色条带。干强度高,韧性高,无摇振反应,主要分布在场地东部,底板埋深2.0~7.00m,厚度为1.00~6.00m。
2-2层粉质粘土:褐黄色,以硬塑状态为主,局部可塑,含铁锰质结核,夹青灰色团块。干强度高,韧性高,无摇振反应,全场分布。底板埋深6.30~15.90m,厚度为1.70~15.00m。
3-1层砂质泥岩(强风化):紫红色,岩芯呈密实砂土状,夹有未完全风化岩碎块,手捏易散碎,遇水极易软化。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底板埋深8.30~17.40m,厚度为0.40~5.00m。
3-2层砂质泥岩(中风化):紫红色,岩芯较完整,软硬不均,钻进时钻机进尺平稳。岩芯以短柱柱状为主,裂隙一般发育,多呈闭合微张状,裂隙面见铁质氧化膜,锤击易岩裂隙面碎裂,钻探时未发现漏浆现象,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底板埋深未揭穿,揭露最大厚度为14.00m
3.4水文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孔隙潜水赋存于①层厚填土空隙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蒸发方式排泄为主。基岩裂隙发育,强风化较厚,钻探过程中未见明显漏浆现象,因其裂隙发育不均,局部可能存在裂隙水,富水性随裂隙发育程度不均而变化,总体富水性较弱。
3.5场地地下水
勘探期间测得初见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为1.8—3.2m,稳定地下水位埋深为1.60—3.00m。据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场地总体年最高地下水水位可按整平后埋深1.0m考虑。相应标高在17.84—20.91。地下水年变幅0.50—1.5m,因本场区地势较低,现正填方,综合地形、整平标高,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等因素,按不利组合考虑,建议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埋深按各拟建建筑室外地坪以下1.0m 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