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路桥工程 » 道路工程
铁路2标段站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57p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发布时间:2015-07-22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609 KB
  • 资料分类:路桥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gc5.com
铁路2标段站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57p
铁路遂宁至重庆线增建第二线站前工程第2标段,起讫里程ZDK32+100~YDK125+690.59,全长93.14正线公里范围内迁改工程、路基、桥梁、涵洞、隧道、电力牵引供电、其他运营生产设备及建筑物、大临工程等招标文件规定的所有工程。
1.2工程概况
1.2.1工程简述
本线向西通过达成铁路接四川省会成都,南连我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是成渝两地便捷的铁路新通道,也是沪-汉-蓉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项目增建二线,不仅对加强“成渝经济圈”协作联系,尽快形成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提升通道效益;还对解决成渝地区铁路运输能力紧张状况,加强川西地区对外运输通道,完善川渝地区路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本标段为增建二线站前施工2标段,标段内主要工程内容有:路基45336m,隧道24155m/35座,桥梁23649.16m/69座,涵洞2223.59横延米/126座,车站4个等。
标段内重点工程为薛家坝特大桥(1039.46m)、穿井坝特大桥(1028.85m)、新荆竹岭隧道(4365m)、西山坪隧道(3293m)、新松林堡隧道(1308m)。
1.2.2自然特征
1.2.2.1地形地貌
遂宁至重庆线增建第二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东南部、川渝地区中部,所经地貌类型主要有侵蚀堆积、剥蚀、构造剥蚀、构造侵蚀、构造溶蚀等形成的河谷阶地、丘陵、低山三种,宏观上呈现为连绵丘陵与平行岭谷两大地貌景观。
合川之前,沿线大面积分布侏罗系紫红色砂泥岩,约占全线总长度的80%,为四川盆地典型的红色丘陵景观。合川之后,属川东台褶带范围,狭长条形低山山脉与丘陵槽谷沿区域构造线方向交替排列组成平行岭谷景观,显示向盆地边缘复杂山区过渡的趋势。蜿蜒曲折穿越丘陵、低山的嘉陵江、涪江等大小江河两岸零星分布河漫滩和河谷阶地。
1.2.2.2工程地质
沿线不良地质发育有滑坡、错落、岩堆、危岩落石、岩溶、煤层瓦斯及煤窑采空区、老窑积水等;特殊岩土主要是软土、膨胀性岩土、人工弃填土、石膏、盐溶角砾岩。合川之前工程地质条件相对简单,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软土与松软土;合川之后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不良地质主要分布于此段。
1.2.2.3水文地质
沿线江河、水库、堰塘分布较多,水量均受大气降水补给。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临渡河等大小江河为常年地表水流,河水面为当地侵蚀基准面。
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等。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涪江、嘉陵江两岸河漫滩、河流阶地砂卵石及丘间宽谷低洼处松散堆积层中,为孔隙潜水,受大气降水及河水等地表水流渗透补给。基岩裂隙水主要为红层丘陵区基岩裂隙水及须家河组碎屑岩裂隙层间水。岩溶水主要分布于沥鼻峡(云雾山)背斜、温塘峡(缙云山)背斜核部、翼部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角砾状灰岩、泥质灰岩等碳酸盐岩中。
沿线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类型以HCO-3—Ca2+型与HCO-3•SO42-—Ca2+型为主,一般为低矿化度淡水、软水、弱酸性~弱碱性水,对砼多无侵蚀性。三叠系须家河组含煤层段、三叠系嘉陵江组与雷口坡组含膏盐地层地下水对砼多具侵蚀性,根据《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在环境作用类别为化学侵蚀环境及氯盐环境时,水中SO42-或PH值对混凝土结构侵蚀等级为H1或H2。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对区内含煤地层与含膏盐地层地下水侵蚀性要高度重视,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1.2.2.4气象
全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有春早宜人、夏长炎热、秋雨连绵、冬暖多雾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5~18.5℃,极端最高气温42.2℃(重庆,1953年8月19日),最低气温-3.8℃(潼南,1963年1月15日)。年平均降雨量约1100mm,多集中在6~8月的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并常有雷阵暴雨,最大日降水量可达247.1mm。年平均蒸发量约1000~1200mm,每隔几年会出现春旱(约1个月)或伏旱(近2个月)。年平均相对湿度78~90%。常年多北风、东北风、西北风,瞬时最大风速27m/s。冰雹发生率为1~6次/年。
1.2.2.5地震动参数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B1,1/400万),新桥至太和镇(DK0~ZDK76)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太和镇至桐子林线路所(ZDK76~YDK125)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新桥至石子山(DK0~YDK125)段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1.2.3施工条件
1.2.3.1交通运输
1)既有铁路的运输条件
(1)既有铁路的通过能力
遂渝线目前运行客车13对/日,其它列车2对/日(小运转、轨道车),其控制区间为太和至合川,其通过能力利用率为53%。
(2)可资利用情况
遂宁至重庆线增建第二线遂宁端通过既有达成线与成都枢纽相连,重庆端直接与重庆枢纽相连接,可利用既有路网运送本工程材料,为施工服务。
2)既有公路(含县、乡简易公路)、水运等可资利用的情况
公路主要有国道319、国道212、省道205穿越境内,道路条件较好,公路运输相对较为发达,目前贯穿区内的遂宁至重庆高速公路业已竣工通车,同时沿线已经形成连接各乡镇村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路面多为碎石路面。涪江、嘉陵江是吸引区内的主要河流,目前通航里程已达368.8km,水运条件较好。本工程施工材料运输一般情况下考虑利用既有铁路及既有公路网辅以新建或改建施工便道进行运输。
1.2.3.2材料供应
1)工程用砂
本工程线路跨涪江、嘉陵江等大河流,河砂、卵石资源较为丰富,但多为细砂,一般多用于浆砌圬工及混凝土标号较低的附属工程。对高标号的桥隧主体混凝土工程可采用成渝线五风溪的中粗砂。
2)工程用石料
沿线出露的地层岩性以侏罗系泥岩、砂岩为主,占80%以上,尤其遂宁至合川段石料较为缺乏,重庆市盐井镇地段为石灰岩,碎石可采用卵石加工碎石。沿线主要石场有老池、薛家坝、金刚寨、佛盐、白塔湾、合川、盐井、草街、龙风镇等石场。
3)砖、瓦
沿线采用的砖、瓦地方都有生产,主要有可根据需要就近供应。
4)石灰
沿线所采用石灰在沿线的市、镇就近供应,然后用汽车运往工地。
5)路基填料
遂渝线地处红层泥岩地区,沿线附近没有A、B组填料,本线考虑充分利用原遂渝建指取得的试验成果,继续使用风化的泥岩夹砂岩弃碴作为路堤地段填料。
1.2.3.3水资源
沿线水系发育,以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为干流,两江分别自北、西北方向留入至合川汇合,线路基本平行涪江、嘉陵江右岸,线路两跨涪江和嘉陵江,施工用水可根据水源情况就近引取江河水或库容水作为施工及生活用水源。
1.2.3.4电力供应
铁路沿线地方电源条件较好,地方变电站距铁路较近,沿线110/35/10kv变电站有遂宁北、遂宁南、渭沱、合川、盐井、东阳等;35/10kv变电站有玉溪、江北、上和、太和、南屏等;水电站有龙凤、小白塔、三星等,施工用电采用集中供电和分散供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供电。集中供电地段主要采用三星、玉溪、太和、合阳、盐井和东阳变电站馈出的10kv线路进行供电,个别用电负荷较小的地段采用就近接取地方10kv电源进行供电。
1.2.3.5通讯条件
本项目沿线城镇密布,通讯条件较好。
1.2.4主要技术标准
铁路等级:Ⅰ级;
正线数目:双线;
限制坡度:6‰;
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与最小曲线半径:第二线200km/h路段,最小曲线半径2800m,个别保留2000m。第一线曲线半径不变。
牵引种类:电力;
机车类型:客机动车组、SS9、货机SSJ3;
牵引质量:4000t;
到发线有效长度:850m;
行车指挥方式:调度集中;
闭塞类型:自动闭塞;
建筑限界:满足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200km/h的电气化铁路双层集装箱列车限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