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号为K70+800,全合同段全长15公里。包含路基桥涵及防护排水、路面工程等工程。主要工程包括:路基填土188.8万m3、特大桥1座、中桥2座、小桥1座、分离立交4处、天桥1座、通道33道,路面工程15公里。
1、主要技术指标
本工程设计标准为汽超-20、挂-120,设计车速为12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为28米,主线结构物与路基同宽。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为1/300;其他为1/100。
2、工程地质地貌
本工程地处华北平原至黄泛平原,其地形地貌受黄河冲刷、沉淀及迁徒泛滥直接作用形成。路线所经区域,地势平坦,海拔高度较低,起伏较小,局部为河谷(流)地貌。地形总趋势西南高,东北低。主要不良地基为盐渍土,路线所经地区的CBR值普遍较低,部分路段地下水位高。
3、工程地质和地震
齐河、禹城东、夏津东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基本地震烈度为Ⅵ度,对应桩号K0~K14、K67~终点;禹城西、高塘、夏津东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基本地震烈度为Ⅶ度,对应桩号K14~K67。
4、气象和水文
路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冷热干湿季节明显。春季干旱少雨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时有涝,秋季有晚秋旱,冬季严寒干燥。在季节分布上,呈现夏冬长,春秋短的季节特征。年平均气温13.1℃,一月份平均气温-3.1℃,七月份平均气温27℃,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左右。
5:工期和目前完成工程量
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部完成工程量如下:
(1):目前完成工作量
自开工累计完成 8314 万元,占合同总量的 38.19 %。
(2) 形象进度
A、本合同填土共161.56万立方米,累计完成154万立方米;
B、强夯 32355.75 / 15 平方米/段,累计完成 32355.75 / 15 平方米/段;3%石灰改善土累计完成72000立方, 5%石灰改善土累计完成30000立方,12%石灰改善土累计完成1000立方。
C、渍土处理共 125625.8 平方米,累计完成 125625.8平方米;
D、大桥为606.66/1米/座,开工1座, 特大桥桩基共 92 根,承台42个,墩柱(肋板)80个,盖梁8个,台帽4个,累计完成特大桥桩基 92 根,承台 42 个,墩柱(包括肋板) 80 个;盖梁完成6个,台帽完成2个。
E、桥为114.88/2米/座,开工 2 座, 中桥桩基共52根,系梁8个,立柱52个,盖梁12个,台帽8个;累计完成中桥桩基 52 根,系梁4个,墩柱(包括肋板) 22个;
F、通道(不包括箱形)为554/24米/座,开工 24 座, 通道桩基共412 根,承台96个,立柱120个,台身96个,盖梁42个,台帽96个;累计完成通道桩基 412 根,承台96 个,立柱110个,台身 95 个,盖梁个32,台帽75个;箱形通道为353.14/10米/座,开工 10 座, 本旬完成 1 座,累计完成 9 座;
G、涵洞为445.53/16米/座(未加边沟涵),开工10 座,累计完成9座;
H、桥69.44/1米/座,开工1座, 天桥桩基共 14根,承台5个,墩柱(肋板) 5个,累计完成天桥桩基 14根,承台 5 个,墩柱(包括肋板)5个;
I、离立交为334.96/4米/座,开工4座, 分离立交桩基共158根,承台16个,系梁12个,立柱62个,台身16个,盖梁26个,台帽16个;累计完成分离立交桩基 158 根,承台16个,系梁6个,立柱41个,台身 7个,盖梁 0个,台帽 0个;
J、本合同灌注桩共22783/728米/根(K70+355小桥16棵桩基取消) 累计完成22783/728米/根;
其中: 直径1.0米累计完成 9652/420 米/根;直径1.2米累计完成 4380/126 米/根;
直径1.3米累计完成 1266/42 米/根;直径1.5米累计完成 2641/64 米/根;
直径1.8米累计完成 4844/76 米/根。
K、累计完成实心板 520 片,10米空心板594片,13米空心板 138片;16米空心板 48片,20米5片。
L 承台共159个,完成159个,占总量的100%;台身共118个,完成108个,占总量的91.53%;立柱共310根,完成249根,占总量的80.3%;台帽共126个,完成77个,占总量的61.11%;盖梁共88个,完成38个,占总量的43.18%。
本工程工期自2003年10月28日至2005年11月28日,合同工期25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