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分部工程结构简介:
本工程主要由排水和道路两个单位工程组成。
1、排水工程:
排水结构设计采用雨、污水分流制,结合地形,雨水管道当涂路至太湖路之间雨水管道出口在望江路向东排入冲沟,太湖路以北的与雨水管道排至屯溪路以建箱涵内,污水管道东流路至九华山路的污水分别从两端接入九华山路南桩约22+45的污水管道,最终排入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九华山路的以北的污水管道向北接入屯溪路已埋的污水管道。
a、污水管道
污水管道位于道路中心线以东8.0m处,管径在D300—D1000之间,包括污1~污43管道,污56~污104管道,污1~污104的外接管、支管。
污43~污56、污53~污出1段管道根据设计要求采用顶管施工,管径为D1000。
b、雨水管道:
雨水管道位于道路中心线以西8.0m处,管径在D500~D2000 之间,包括雨1~雨89—1段管道,含支管、雨水口外接管。雨73~雨89—1段管道改为2200×1850mm的箱涵,沿线在桩06+25,11+25处各设置以处盖板涵。桩18+64设置一处倒虹管,桩14+24处设置一根Φ1500过路管。
2、道路工程:
本工程道路全长3499.05m,道路呈南北走向,南起东流路,北至屯溪路,路宽50m,为城市一级主干道。路面均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道路横断面路幅布置为(标准断面):
5.0m绿化带及人行道+4.5m非机动车道+1.5绿化分隔带+12.0m快车道+4.0m中间分隔绿化带+12.0m快车道+1.5m绿化分隔带+4.5m非机动车道+5.0m绿化带及人行道=50.0m
道路横断面路基结构布置为:
快车道路面处路基结构为:240厚C35混凝土,300厚石灰:粉煤灰:碎石(10:50:40)基层,素土夯实,压密度≧95%。
非机动车道处路面结构为:180厚C30混凝土,250厚石灰:粉煤灰(20:80)基层,素土夯实,压密度≧93%.
人行道处结构为:250×250×50预制普通人行道板,20厚1:4水泥砂浆铺底,150厚石灰:粉煤灰(20:80),素土夯实,压密度≧90%。
机动车道沿线根据设计要求设置几处港湾公交停靠站。
三、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及施工特点:
①根据现场踏勘情况,本工程所在范围现大多为农居地、蔬菜地、鱼塘等,沿途与水阳江路、望江东路、太湖路、九华山路相交,南高北低,地势起伏较大,最大高差20.42m,目前,施工范围内房屋基本已拆除,施工前需加紧清理建筑垃圾及平整场地。
②本工程地貌单元属南淝河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二级阶地坳沟,具体分布为一级阶地—即桩于29+44~32+44,二级阶地坳沟—即桩于11+00~12+55,二级阶地—除以上两处的路段。
③施工场地沿线无道路可通,只有沿线几个道口可以进入,施工队伍进场后,需先铺筑便道,以方便管材等材料的运输。
④本工程所处地貌大部分为南淝河二级阶地,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工程所经路段除10+56~13+35,14+20~17+90,29+40~32+40段外,皆为浅置地表下的膨胀土,路基施工时对土基采取防水保湿措施,以确保路基质量。
⑤本工程土方挖填方量较大,靠太湖路附近有一处高土方堆需挖运。路基土方回填时,应先挖除表层耕植土,并严格控制回填土的质量。
2、地质情况:
根据勘察资料勘探揭示,所处场地地质情况如下:
①层杂素填土:厚度一般在0.70—1.00m,局部地段4.10—5.40m,该层土结构松散,性质较差,含碎砖、瓦片、石块等,主要分布村庄,乡村道路及垃圾堆散地。②层耕作土:厚度一般0.30—0.60m,土质松散,多分布于菜地的表部。③层淤泥:厚度一般0.40—0.60m,局部水塘地段0.80—1.40m,主要分布于水塘、流水沟处。④层粉质粘土:厚度一般0.90—1.70m,主要分布于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坳沟。⑤层粘土:厚度一般1.20—2.00m,土质尚可,主要分布于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坳沟。⑥层粉质粘土:厚度一般3.30—3.50m,该层底部粉质增多,此层土仅分布于一级阶地。⑦层粉土:厚度2.8m左右,土层饱和,夹粉细砂,仅分布于一级阶地。⑧层粘土:未钻穿,该层土颜色为黄、灰黄色,系合肥地区较典型膨胀性土,网纹状裂隙较为发育、细腻,裂隙面光滑,且自由膨胀率一般大于40%,该层二级阶地普遍分布。
根据以上土质所述,涵管、箱涵均可以第④层粉质粘土,⑤层粘土和⑧层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本工程管道局部埋深较深,管道施工时应对基坑采取支护措施,并进行基坑排水,基坑不得长期泡水,以免降低地基土强度。
道路施工时对原农田、菜地的植被和水塘、水沟之淤泥软土应予以推土机推降或人工清除,然后方可进行分层堆填碾压,回填土可采用杂填土、素填土、建筑垃圾和非膨胀性粘土,若采用膨胀性粘土,必须添加一定比例的生石灰,充分拌和方可作为路基使用,对局部地段填方、高填方地段的压实填方应跟踪监测,以确保填土质量。
3、地下水:
本工程地下水类型分为上层滞水和潜水两种,上层滞水主要为上部填土、耕作土及粘性土层中的少量孔隙水,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径流影响,一般水量不大,无一定自由水面,而潜水主要是指⑦层粉土层中赋存的地下水,地下水较丰实,具有微承压性,并同南淝河水有水力联系。
根据周围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该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
四、地下管线分布:
根据市政办提供的资料及现场踏勘情况,本工程施工范围内地下管线主要分布在屯溪路、太湖路、东流路等几个交叉口,施工前需市政办进行详细的交底,以便施工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地下管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