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路工程
纵六路、横七路标准横断面型式为:2m(人行道)+8m(车行道)+2m(人行道)共12m。除纵六路部分交叉口采用沥青路面外,一般路段均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水泥路面结构如下:20cm水泥砼(抗弯拉强度为4.5Mpa);1cm沥青下封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5%);40cm细粒道渣垫层(粒径D小于10cm)。
沥青路面结构如下::4cm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7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玻璃纤维格栅(满铺);1cm沥青下封层;30cm水泥稳定碎石(5%水泥含量);60cm细粒道渣层(粒径D小于10cm)。
人行道结构如下:6cm道板砖;3cm1:2水泥砂浆结合层;10cmC15素砼;10cm碎石找平层;30cm道渣。
本道路工程一般路段采用冲击压实工艺进行施工。河滨填埋段软基采用水泥搅拌桩结合土工格栅进行处理。
2、排水工程
排水包括雨水和污水管线。雨水管线:管径小于等于600的管道采用玻璃钢夹砂管,FWC接头;大于等于600的管材采用国标钢筋砼Ⅱ级管,橡胶圈柔性接口;雨水连接管为HDEP双壁波纹管。雨水管检查井采用圆形排水检查井,井盖采用钢纤维砼材料。
污水管线:开挖施工段采用玻璃钢夹砂管,FWC接头;牵引施工段采用PE管,电熔接口。检查井采用圆形排水检查井,井盖采用钢纤维砼材料。
3、桥梁工程
本桥梁工程设计为了3×10桥面连续普通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桥长期共存30.74米,宽限12.5米。上部结构为10米预制普通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为桩式桥墩,桩接盖梁式桥台,钻孔灌注桩基础。桥面铺装采用12cmC40(W6)防水钢筋混凝土,中设φ10@10×10cm钢筋网。桥梁空心板采用圆板橡胶支座。
二、各分部分项工程主要施工方法、技术措施
(一)道路软基处理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
1)水泥搅拌桩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
施工工艺流程 :定位→预搅下沉→制备水泥浆→提升喷浆搅拌→重复上、下搅拌→清洗→移位
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
(1)测放桩位 :根据甲方提供的引测测量标志点,校核甲方已施放的轴线;根据校核后的轴线,按复合地基桩位平面布置图进行桩位测放,并须经甲、乙双方签字认可后方可开始施工。
(2)钻机就位 :机械就位时将机具对准桩位中心,保持机械水平。
(3)预搅下沉 :待搅拌机的水循环正常后,启动搅拌机,使搅拌机沿导向架搅拌切土下沉。
(4)制备水泥浆 :待搅拌机下沉至一定深度时,按设计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水泥浆,在压浆前将水泥浆倒入集料斗中。
(5)提升喷浆搅拌 :搅拌机下沉达到设计深度后,开启灰浆泵压入地基中,并且边喷浆、边旋转,同时严格按照设计确定的提升速度提升搅拌机。
(6)重复上、下搅拌 :搅拌机提升至设计加固深度的顶面标高时,集料斗的水泥浆应正好排空。为使软土和水泥浆搅拌均匀,可再次将搅拌机边旋转边沉入。
搅拌桩质量保证措施
(1) 搅拌桩机和灰浆制备系统开机前,必须进行调试,检查桩机运转和输料管畅通情况。
(2) 根据掺量设计配比进行施工,成桩采用四次搅拌两次半次喷浆的变参量施工法。提升速度控制在0.5-0.8m/min 左右,以确保桩身搅拌均匀,桩身无夹层、断层。
(3) 施工中采用水准仪和经纬仪校正桩架平整度和导向架的垂直度,确保深层搅拌桩施工中的垂直度。
(4) 采用流量泵控制输浆速度,使注浆泵出口压力保持在0.4~0.6Mpa,并应使搅拌提升速度与输浆泵速度同步。
(5) 为保证桩端施工质量,当浆液到达桩端出浆口之后,应喷浆座底数秒,以确保桩顶质量。
(6 )水泥浆液应严格按设计要求配置,制备浆液不得离析,不得停止时间过长,浆液倒入集料斗时加以筛滤,以防止浆内结块损坏泵体,堵塞输浆管。
(7) 预搅下沉时,不宜冲水,当遇到较硬土层下沉太慢时,可冲稀水泥浆下沉。
(8) 施工时因故停浆,宜将搅拌机下沉至停浆点以下1m 待恢复供浆时再喷浆提升,若停机超过3小时,为防止浆液硬结堵管,宜先拆卸输浆管路, 妥为清洗。
(9) 水泥搅拌桩机喷浆提升的速度和次数必须符合施工工艺的要求。本工程采用四次搅拌二次半喷浆的变掺量施工法,其中第三次搅拌喷浆长度自桩顶往下不应小于4米。
(10) 采用多台搅拌桩机同时施工,相邻两台搅拌机不宜过近,以免互相干忧。
(11) 发生输浆管堵塞、爆裂等意外情况,必须拆洗输浆管,调正喷浆口球阀间隙适当。
(12) 施工中如发生卡钻或遇到地下障碍物,应立即切断电源,将钻具提升出地面,将障碍物排除后,再开始施工。
(13) 材料员应认真把好原材料关,不合格材料不得使用,水泥到现场要有质保书,出厂日期不能超过三个月,并通知试验室按规定进行复试。
2)块石嵌桩及土工格栅施工
搅拌桩桩头处理后,采用直径大于15cm的块石进行嵌桩并夯实处理;再分层铺设1:1砂砾石垫层,用压路机压实,再铺土工格栅。土工格栅沿路基横向铺设,土工格栅的连接应牢固,在受力方向连接处的强度不得低于材料的设计抗拉强度,且叠合长度不得小于15cm;搭接部分应用延伸率较小的尼龙绳呈之字型穿绑在 土工格栅的铺设不允许的皱褶,应用人工拉紧,必要时可采用插钉等措施固定土工格栅于填土层表面。
3)冲击压实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
冲击压实工艺流程:清除耕植土→铺设土工布→铺砂砾垫层→铺道渣→第一遍冲压→第二遍冲压→第三遍冲压
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
(1)冲击压实施工前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路段作为实验段,以选择适合本工程的施工参数(冲压厚度、冲压遍数、间歇周期等)。
(2)道渣填筑石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超过压实层厚度的2/3,超过时应予以清除;当所填为软质岩时,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度,超过时应予以清除。填筑时采用振动压路机整平后,方可进行冲压。每次冲压厚度为60~80cm。
(3)本工程设计冲击压实总遍数为了26遍。第一次冲压遍数为12遍,冲压完成后间歇周期不小于5天;第二次冲压遍数为8遍,冲压完成后间歇周期不小于3天;第三次冲压遍数为6遍。
(4)冲压过程中一旦出现“弹簧”现象或行使速度达不到规定的12km/h时,应立即停止冲压,放置一段时间,消散超静水压力后再进行冲压。
(二)、路基工程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
1)施工工艺流程:
A挖方工艺流程:测量放样→挖截水沟→土方开挖→修整→重复挖运至设计标高→路槽处理
B填方工艺流程:测量放样→临时排水系统施工→原地面处理碾压→路基分层填筑→碾压→检验签证(→稳定碎石基层→碾压→养生→监理工程师验收→进行路面砼施工→人行道)。
2)施工方法
路基土方开挖自上而下进行,采用挖掘机挖装,自卸汽车运送。路基填方主要采用自卸汽车运输、挖掘机平整、18t压路机进行初压,振动压路机碾压。
3)路基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
A基层准备要点及质量控制:
a对于底基层,根据压实度检查(或碾压检验)和弯沉测定的结果,凡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路段,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补充碾压、加厚底基层、换填好的材料、挖开晾晒等措施,使达到标准。
b底基层上的低洼和坑洞,应仔细填补及压实。底基层上的搓板应刮除;松散处,应耙松洒水并重新碾压。
c逐一断面检查土基层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下承层标高的误差应符合规范规定。
d在槽式断面的路段,两侧路肩上每隔一定距离应交错开挖泄水沟。
B测量要点及质量控制
a控制网的控制和测量
根据业主提供的控制点,先对全线控制点进行复核闭合。控制点选定后,通过实测和导线闭合运用平差计算把整个工程范围内的控制点坐标定下来。然后对各需测项目进行详细计算并编制计算表,报监理核验。
b在土基层上恢复中线。直线段每15-20m设一桩,平曲线段每10-15m处设一桩,并在对应断面的路肩外侧设指示桩。
c进行水平测量,在两侧指示桩上用红漆标出基层或底基层边缘的设计高。
4)清理场地
A路基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木丛等均应在施工前砍伐或移植,砍伐的树木应堆放在路基用地之外,并妥善处理。
B路基用地范围内的垃圾、有机物残渣及原地面以下至少100-300mm以内的草皮、农作物的根系和表土应予以清除。
C路基用地范围及其回填的矿渣内若有树根应全部清除,并将路基用地范围内的坑穴填平夯实。
5)场地挖填方
土方平衡调配:根据现场,采用40*40m的方格网,进行测设标高,控制挖、填高度和计算挖、填方量。
挖方:采用挖机与自卸汽车相接合。
填方:采用挖机与自卸汽车、压路机相接合。
C矿渣填筑
矿渣回填要点及质量控制
1)材料用量控制
a根据路段底基层的宽度、厚度及松铺系数计算各段需要的石碴数量。根据运料车辆的车厢体积,计算每车料的堆放距离。
b填隙料。填隙料的用量约为矿碴重量的30%-40%。
2)运输和摊铺矿碴
A矿碴装车时,应控制每车料的数量基本相等。
b在同一料场供料的路段,由远到近将矿碴按计算的距离卸置于下基层上。卸料距离应严格掌握,避免料不够或过多。
c用挖掘机或其他合适的机具将矿碴均匀地摊铺在预定的宽度上,表面应力求平整,且在规定的路拱。同时摊铺路肩用料。
d检验松铺材料层的厚度,看其是否符合预定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