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路线全长12.0035公里,全线采用一级公路标准,计算行车速度100Km/h,一期工程双向6车道,路基宽度33.5米,改建工程为城市二级主干道,双向6车道+双向4车道辅路,宽58.5米。本项目全线共设大桥147m/1座,中桥553.76m/10座,小桥57.12m/3座,涵洞23道,分离式立交2处(均利用跨河桥梁上跨被交叉道路),通道7道,平交口12处,预留全互通立交1座,部分互通立交3座(主线上跨,辅道平交)。
路线起点(K0+000)位于顺番公路XX交叉路口中心点上,从起点至K1+000路段对现状老路进行拟合,设计线位与老路中心线基本重合。为了避开路线前进行方向的规划港区,路线在K1+000处逐渐偏离老路,沿规划港区边界布线。路线在K3+894处上跨百安公路,然后路线左偏西登村北侧房屋较少的地方绕过,并在K6+641处上跨金登路,利用跨河桥梁设分离式立交一座。至K9+300处路线左偏从昌教村南侧厂房较少处穿过。在K10+759处上跨四乡公路和东海河道,利用跨河桥梁设分离式立交一座。路线跨东海河后,与工可线位完全重合,并与高赞大桥西连接线施工图设计线位顺接,终点止于建设中的XX镇二环路。
路线主要控制点:起点XX交叉口、了歌山港区规划边界、与百安公路交叉点、西登村、昌教村、终点。
1.2.2公路用地范围建设工程教育网
本项目公路路基用地范围为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坡顶以外3米。
1.2.3占地土地情况
本项目位于XX镇境内,从路线起点至终点途径的行政村分别为XX、南华、麦村、西登、马宁、昌教、上地、高赞。工程占用土地大部分为养殖池塘,以及部分村庄用地、农作物和老路用地。全县共占用土地1130.17亩(包含50亩拆迁安置用地),其中,养殖水面996.76亩,空杂地83.8亩,老路用地49.61亩。
1.2.4自然地理及气候
拟建线路位于××区,交通便利。场地区内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湿故多雨。年平均气温21.9℃,极端最高气温37.7℃。年总降水量为16488mm,其降雨日数为146.5d,4—9月是雨季,各月降雨量都在170mm以上,其雨量占全年总雨量的83%。全年暴雨日数6.8d 一日最大降雨量为250.05mm。全年多北风(旱季)或南风(雨季),年平均风速为2.6m/s。年平均大风日数为5.3d,夏季受台风影响,大风暴雨较多。
1.2.5本工程环境条件
1.2.5.1地形地貌
该路段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地区,地势低洼,高程一般在2~4m,属河流相一级阶地,人工鱼塘星罗棋布。
路线所经路段多为鱼塘、蕉地等、养殖业发达,土地资源宝贵。区内水系以西江、北江、容桂水道、潭州水道、德胜河等为骨架网络,水系相当发达。还跨越了很多纵横交错德河流,地下水位较高,普遍在地下1.0米左右。
1.2.5.2地层岩性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根据工程地质钻探资料及现场地质调绘,场地内主要分布的地层岩性由新到老有:
(1)素填土①(Qme):该层属近代人工回填土层,呈灰褐色、褐黄色为主,松散状,成份主要以粘性土及砂粒为主,局部为耕值土,厚度一般2m左右。未经专门压实处理,力学强度低,容许承载力
【δ0】60~80Kpa未经处理一般不宜直接作为持力层使用。
(2)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4me),根据其成份及工程性能的同可分为粘土②-1、淤泥②-2、细沙②-3及粉质粘土②-4等四个亚层:
粉质粘土②-1:呈浅灰褐色为主,主要由粘粉粒组成,一般质较纯,局部含细砂较多,呈软塑状,湿湿饱和。该层系淤泥上部的硬壳层,力学强度偏低,容许承载力【δ0】120Kpa。该层设计可根据上部路基荷载的分布情况,对软弱下卧层进行验算,若变形验算许可则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使用。
淤泥(淤泥质土)②-2:该层呈灰黑色,主要由粘粉粒组成,局部见有粉粒夹层,部分地段还相变为淤泥土质。见有较多的贝壳碎屑,含腐殖质、具腥臭味。呈流塑,饱和状。该层属高压缩性软弱土,力学强度低,容许承载力【δ0】60Kpa,未经处理不宜直接作为持力层使用。
细砂②-3:深灰色,饱和,松散状为主,成份主要为石英颗粒组成,含泥量一般约15~20%,局部相变为泥混砂。标贯击数一般5.9~13.3击,力学强度较低,工程性能差。容许承载力【δ0】=130Kpa。未经处理一般不宜直接作为持力层使用。
粉质粘土②-4:呈浅灰色,可塑状,湿,成份主要由粘粉粒和约15%~20%的中砂粒组成,力学强度中等,工程性能一般,容许承载力【δ0】=160Kpa。该层可根据需要选作持力层。
(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圆砾③:灰、灰黄等色,稍密、饱和。圆砾石含量约占50%,粒径以10~20mm为主,局部可达到30~50mm,母岩成份主要为火山岩,充填物为砂与粘粉粒。颗粒级配较好。该层力学强度较高,工程性能较好。容许承载力【δ0】=270Kpa.可根据需要选作持力层。
(4)基岩
强风化凝灰质粉砂岩J1SS④:浅灰色,岩芯主要呈土状,原岩矿物均已风化变异,但原岩结构仍可辨认,裂隙发育。修正后标贯击数大于50,属极软岩,力学强度较高,工程性能较好,容许承载力【δ0】=450Kpa。可根据需要选作持力层。建设工程教育网
弱风化凝灰质粉砂岩J1SS⑤:浅灰、灰黄色,主要以火山凝灰质及火山碎屑物为主,裂隙较发育,岩芯主要呈短柱状,岩体较破碎。饱和抗压强度31.4~74.9Mpa,属较硬岩,力学强度较高,工程性能较好,容许承载力【δ0】=1300 Mpa。是桥梁基础良好的桩基持力层。
1.2.5.3地质现象及特殊性土
根据《公路抗震设计规范》有关条文,该线路场地土在20m范围内主要为Ⅳ类场地土。
(1)地震效应
砂土液化
拟建道路沿线场地在20m范围内,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全新统海陆交相互沉积(Q4m)饱和细砂②-3,据示贯实验结果,依行标《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有关规定进行判断(见插表3),该砂层在7度地震作用时局部孔段上部会产生液化现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软土震陷
拟建道路沿线分布有大面积的饱和软土(淤泥②-2),据地区工程试验,其剪切波速经验值一般>90m/s,根据国际《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1)相关条文说明,可不考虑软土震陷的问题。
(2)滑、塌
拟建道路沿线地势总体较平缓,未见有滑坡、坍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但应注意河流两侧河岸受河水冲刷的问题,设计与施工时应加强整治。
(3)特殊性土
拟建道路沿线,分布有范围、厚度较大的软土淤泥②-2,属特殊性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渗透性差、抗剪强度低,触变性及流变性强的特性,如未经专门的处理,拟建道路施工后将会产生缓慢的固结沉降,沉降量较大,桩基设计与施工还应考虑桩侧负摩阻力的影响,负摩阻力系数ζn可采用0.2~0.3。
1.2.5.4水文地质概况
(1)地表水
根据现场踏勘,本区为河流三角洲平原、河网纵横交错,各级水系十分发育,河流水深1~3米。具有迳流强大、汛期长、洪峰高、含沙量低、洪涝灾害严重等特点。场地内池塘密布,规模较大,水深一般1~2m。
(2)地下水建设工程教育网
拟建道路沿线地下水根据其含水层的岩性及地下水赋存条件不同可分为第四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行。
松散岩类孔隙水:该类型含水层岩性主要由细砂②-3及砾(卵)石构成,地下水类型以承压水为主,透水性及富水性较好。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及相邻含水层的渗透补给,该含水层地下水一般自陆域向海域方向渗流排泄、该类土层地下水对基坑开挖有涌水干扰。
基岩裂隙水:该类型地下水主要赋存在强~弱风化基岩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其富水性及导水性受断裂构造控制,变化较大。对工程的影响主要是桥梁桩基施工时泥浆的配合比问题。
在现场采取水样,并进行水质化验,根据水样《水质分析报告表》,依《公路工程地质勘查规范》有关条款进行判断,地表水与地下水对砼结构均具结晶类、分解类、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性。
1.2.5.5沿线筑路材料
本项目沿线跨越多个村庄,交通便利,地表水丰富,用水与用电均可就近解决。沿线场地地势低洼,没有挖方可供利用,砾、石、土料均需向料场上购买,据调查料场的存储量丰富,材料质量均能满足工程所需,运距在3.0km左右。
1.2.6工程建设规模
XX路跨线桥工程,起点接甘竹滩大桥南,桩号为K2+564.271,终点接百安互通,桩号为K6+097.859,路线长3.534km,主线跨线桥长400米,引道上中小桥3座,涵洞及通道4道,支线分离桥1座,征地197.910亩;百安互通工程,工程桩号K6+097.859~K7+697.859,路线全长为1.6km,主线跨线桥长458米,匝道5.335公里,桥梁长度1.830公里,征地901.340亩;XX路西登至昌教段工程,工程桩号K4+599.57~K7+599.57,路线全长3km,跨河桥2座,跨线桥1座,桥长48米,涵洞及通道6道,连接金登路辅路道长480米,征地135.590亩;齐宁路跨线桥改建工程,道路桩号为K7+599.57~K10+499.57,路线长2.9km,跨河桥2座,齐宁路跨线桥长557米,引道分离跨线桥1座,涵洞及通道4道,征地148.310亩;XX二环路跨线桥工程,道路桩号为K10+499.57~K13+099.57,路线长为2.6km,主线跨线桥长966.6米,涵洞2道,征地214.100亩;XX路一期工程,路线长12km,宽33.5米,大桥1座,中桥10座,小桥3座,涵洞23道,占地1287亩。其中改建工程为对XX路一期的改建,改建后为双向6车道+双向4车道辅路,设计采用路面宽度为58.5m的双向6车道一级公路标准,主路100km/h,辅路50km/h。XX路一期工程为新建工程,双向6车道主路,宽33.5米。
1.2.7设计概况
1.2.7.1总体设计
全线主路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车速为100Km/h,辅路设计车速为50Km/h,道路等级为城市二级主干道。全线设置
平曲线7处,其中不设超高4处。主线行车道宽度6*3.75m,辅路行车道宽度4*3.5m,最小圆曲线半径1500m,主线最小竖曲线半径凹5000m/凸10000m,辅路最小竖曲线半径凹10000m/凸7000m,主线最大纵坡2.2%,辅路最大纵坡0.99%。最小坡长,主线为310m,辅道为158m,停车视距,主线为160m,辅道为60m。
1.2.7.2纵断设计
根据现有道路纵断面、相关道路、构造物等综合控制因素,经济合理的进行纵断设计,纵断设计的控制点为杏均路、南便公路、齐宁路。建设工程教育网
主线纵断共设变坡点7个,最大纵坡2.2%,最小纵坡为0.3%,最小坡长为310m,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10000m,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为5000m。
1.2.7.3横断设计
(1)道路横断面设计
本项道路按双向6车道一级公路和双向4车道辅路设计,路幅宽58.5m,即: 3.0米(中央分隔带)+2*0.5米(左侧路緣带)+2*3*3.75米(行车道)+2*0.5米(右侧路缘带)+2*2*3.5米(辅道)+2*3米(人行道)+2*0.5米(土路肩)。
(2)桥梁、涵洞横断面设计
桥面净宽:辅道桥(半幅):0.25m(人行道)+3m(人行道)+8m(车行道)+0.5m(防撞栏)
主线桥(半幅):0.5m(防撞栏)+12.25m(车行道)+0.5m(防撞栏)
涵洞与路基同宽。
1.2.7.4结构设计
(1)道路面结构设计
上面层: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面层(AC-13C)
中面层:5cm中粒式重交沥青混凝土(AC-20C)
下面层:7cm粗粒式重交沥青混凝土(AC-25C)
基 层:35cm5%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18cm4%水泥稳定碎石
垫 层:15cm级配碎石垫层(潮湿路段采用)
总厚度:69cm(潮湿路段84cm)
下层和基层之间采用沥青封层,各层沥青之间设置沥青粘层。
(2)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路面结构设计
本路段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采用彩色混凝土方砖,要求抗压强度大于25Mpa,透水率大于8%,尺寸标准暂定为50cm*25cm*5cm,人行道块下设2cm厚水泥砂浆,下设15cm厚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