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主要工程数量
道路东西走向全长约3.2公里,道路红线宽35~42m。
3 自然特征
3.1 地形地貌
南京市新梗街道路工程位于南京市建邺区双闸街道,地势平缓,地面吴淞高程一般为5.2~8.21米,最大高差3.01米。
道路区位长江漫滩地貌单元,上部为软弱土分布区。
线路通过区范围内大部为农田、民房,局部分布较多水塘、沟渠。
3.2 场地岩土层分布
场区表层主要为素填土(沟塘底部分布淤泥)填土之下为可塑,局部软塑状粘土夹粉质粘土,向下为流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和松散状粉砂夹粉土层,中下部主要为稍密-中密状粉砂夹粘土和密实状粉细砂,下部为中密状含砾中细砂,底部基岩为粉砂质泥岩。根据钻探揭示及结合原位测试、室内土试验等综合分析,场地土层自上而下可划分为五大工程地质层,15个亚层,分述如下:
①淤泥(Q4ml):灰黑色、灰色,饱和,流塑,高压缩性。具淤臭味。主要分布于沟塘底部,由小螺纹钻孔M1~ M14,层厚0.5~0.8米。
①1素填土(Q4ml):灰黄、灰褐色,灰色,很湿,结构松散,主要由粉质粘土夹小碎石、小砖块等组成,夹含物主要成分为建筑垃圾(碎砖块)、含量为10%~15%左右,土质不均匀。零散分布,层厚0.5~3.5米。
①2素填土(Q4ml):灰黄、灰褐色,灰色,很湿,局部饱和,结构松散,局部夹少量的建筑垃圾,主要为碎砖块。含量约2%~5%左右,土质不均匀。分布较普遍,层厚0.2~2.0米。
②1粘土夹粉质粘土(Q4al):灰黄色、饱和,可塑,局部软塑,中偏高压缩性。土质不均匀,局部偶夹粉砂,粉土团块。分布普遍,局部缺失。顶板埋深0.2~3.5米,层顶标高4.4~7.4米,层厚0.5~3.1米。
②2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土(Q4al):灰色,饱和,流塑,高压缩性。摇振反应微弱,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与韧性低。局部夹少量薄层粉土及粉砂,分布不均匀,呈互层状分布,具水平沉积层理。重塑qu,为7.73kpa,原状qu为25.07kpa,灵敏度(St)为3.25,属中灵敏度土。该层分布普遍,局部缺失。线路里程桩号K2+40以西区域厚度大。顶板埋深0.6~4.9米,层顶标高2.2~6.8米,层厚0.6~19米。
②3粉砂夹粉土(Q4al):灰色,饱和,松散,局部稍密,中偏低压缩性。主要由石英、长石、白云母等矿物碎屑组成,颗粒级配不良。局部夹薄层稍-中密状粉土,呈互层状分布,土质不均匀。分布不普遍,主要分布于线路里程桩号K2+40以东区域。顶板埋深1.5~9.8米,层顶标高-3.93~-5.1米,层厚1.0~8.5米。
②4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土(Q4al):灰色,饱和,流塑,高压缩性。摇振反应微弱,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与韧性低。局部夹少量薄层粉土及粉砂,分布不均匀,呈互层状分布,具水平沉积层理。分布不普遍,主要分布于线路里程桩号K2+40以西区域。顶板埋深4.0~15.0米,层顶标高-9.4~-3.8米,层厚0.6~13.5米。
③1粉砂夹粉土(Q4al):青灰色,灰色,饱和,局部稍密,中压缩性。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白色云母片,颗粒级配不良。夹薄层中密状粉土。该层分布较普遍,局部缺失。顶板埋深1.7~19.3米,层顶标高-13.57~-4.52米,层厚0.7~15.3米。
③2粉质粉土(Q4al):灰色,饱和,软塑,局部流塑,中压缩性。摇振反应微弱,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与韧性低。分布不普遍,主要分布于线路里程桩号K4+40以东区域。顶板埋深7.7~25.3米,层顶标高-19.33~-1.2米,层厚0.5~5.0米。
③3粉砂夹粉土(Q4al):青灰色,灰色,饱和,中密,中偏低压缩性。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白色云母片,颗粒级配不良。夹薄层中密状粉土。该层分布较普遍,局部缺失。顶板埋深1.7~19.3米,层顶标高-13.57~-4.52米,层厚0.7~15.3米。
③4粉细砂(Q4al):青灰色,灰色,饱和,中密,中偏低压缩性。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白色云母片,颗粒级配不良。该层分布不普遍,规划天保西河部位缺失。顶板埋深28.5~35.0米,层顶标高-29.2~-22.25米,层厚2.2~29.6米。
③4a粉质粉土(Q4al):灰色,饱和,软塑,中偏高压缩性。摇振反应微弱,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与韧性低。呈透镜体分布于③4粉细砂中。顶板埋深32.0米,层顶标高25.47米,层厚0.5米。
③5粉质粘土夹粉土、粉砂(Q4al):灰色,饱和,软塑,局部流塑,中偏高压缩性。摇振反应微弱,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与韧性低。局部夹少量薄层粉土及粉砂,分布不均匀,呈互层状分布,具水平沉积层理。分布不普遍,规划天保中河部位缺失。顶板埋深30.7~40.5米,层顶标高-34.9~-25.06米,层厚4.0~13.6米。
④含砾中细砂(Q3al):灰黄色-青灰色,饱和,中密,局部密实,中偏低压缩性。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白色云母片。夹含量不等的卵砾石,砾径0.5~5cm,少量大于10cm,成分主要为石英岩、硅质岩,呈次棱角状-次圆状,含量10~15%不等,分选性较差,分布无规律。钻进快慢受卵砾石大小、含量多少的制约,钻进较困难,局部地段钻杆跳动较剧烈,孔壁有坍塌现象。分布不普遍,规划一号河部位缺失。顶板埋深42.8~59.3米,层顶标高-53.2~-36.83米,层厚1.2~10.0米。
⑤1强风化粉砂质泥岩(K2P):棕红色、紫红色,受强烈风化作用岩石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上部岩芯多呈硬塑土夹岩屑状;下部岩芯呈岩屑夹碎块状,部分风化残块手捏易碎,部分锤击即碎,岩石强度向下逐渐提高,遇水极易软化。桥梁区钻孔显示,顶板埋深51.0~61.2米,层顶标高-54.98~-44.86米,层厚1.8~6.2米。
⑤2中风化粉砂质泥岩(K2P):棕红色、紫红色,粉砂泥质结构,块状构造,岩体较完整,主要由粘土矿物及少量白云母碎片组成,泥钙质胶结。局部见沉积微层理,岩芯一般呈中柱状,碎块状,风化裂隙较发育,多呈闭合状,少量张裂状,由方解石细脉充填。锤击岩芯声哑,无回弹,有较深凹痕,浸水后易软化。局部夹薄层状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天然块体密度为2.27g/cm3,岩石天然抗压强度离散型一般,为1.33~4.27MPa,平均值fr为2.54MPa,标准值frk为2.16MPa,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V级。经桥梁区钻孔显示,顶板埋深54.6~65.6米,层顶标高-59.1~-48.83米,层厚8.0~8.8米。
受强烈风化作用岩石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上部岩芯多呈硬塑土夹岩屑状;下部岩芯呈岩屑夹碎块状,部分风化残块手捏易碎,部分锤击即碎,岩石强度向下逐渐提高,遇水极易软化。桥梁区钻孔显示,顶板埋深51.0~61.2米,层顶标高-54.98~-44.86米,层厚1.8~6.2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