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路桥工程 » 道路工程
公路工程总施工组织设计230p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发布时间:2014-11-18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2.67 MB
  • 资料分类:路桥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gc5.com
公路工程总施工组织设计230p
起于石河镇五通村,桩号K131+000,与TJ-E16标段终点衔接,在K132+095处设置铜锣山隧道入口;终点止于石河镇五通村,桩号K134+600,与TJ-E18标段起点衔接。本标段路线长3.6km。
二、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情况
本标段位于四川自流盆地东部,为典型的梳状褶皱山地形。背斜成山,紧密狭窄;向斜成谷,宽广平缓,构造地貌明显。顶部灰岩(T1f~T2l)经溶蚀后成为槽谷,两侧砂岩(T3xj)为脊,两者常组合而成“一山两岭”或“一山三岭”之特有形态。背斜灰岩出露区,山体多呈孤立的贝壳状浑圆形山峰;两翼主要为砂、泥岩出露,山体多呈不规则状连成片状的浑圆山体。
本标段穿越铜锣山背斜核部。铜锣山背斜轴向N200~350E,枢纽起伏。隧道处于背斜北段枢纽鞍部,轴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三叠系飞仙关组,轴部地带地层较陡,倾角30~600,向两翼分别为三叠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须家组,侏罗系珍珠冲组到上沙溪庙组地层。北西翼较陡倾角,约45~860,南东翼倾角较缓,约25~780。整体背斜形态完整。隧址区内铜锣背山斜为轴面向东倾的斜歪背斜,隧道横穿该背斜。
铜锣山背斜西翼近轴部有一断层,与铜锣山隧道洞身K133+210~K133+270附近隧道轴线近于直交。上盘地层为嘉陵江组三段灰岩,下盘地层为雷口坡组二段薄屋钙质泥岩,断层附近地层较破碎,挤压揉皱现象严重,产状变化很大,其宽度100m左右。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隧址区处于地震反映特征周期0.35S、地震动峰加速度值0.05g,其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本标段隧道进端Z(Y)K132+450~Z(Y)K132+850,段穿越麂子坝久通煤矿南端,局部段过煤层采空区,含瓦斯。Z(Y)K132+450~Z(Y)K132+850为高瓦斯隧道,其余为低瓦斯隧道。
2、水文地质特征
1)地表水
本标段内起点到铜锣山隧道进口处无大的地表水体,常年性河流少,河流流量很少,主要由各种灌溉沟渠组成,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江水时水位暴涨暴落。地表多为鱼塘及稻田。
2)地下水
本标段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入下伏基岩裂隙水,埋深浅,富水性一般,受地表水及降雨影响明显。隧道段以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为主,碳酸盐岩系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水量较丰富,构面隧道重要涌水或突水层段。
3、气候特征
本标段气候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山地气候,雨量充沛,年常平均气温17.50C,日气温最高42.70C,最低气温6.40C,年平均降雨量1215.5mm,最大1529.8mm,最小622.5mm,降雨多集中在5~10月,占年降雨量的70%。相对湿度80%,无霜期292天,多东北风,平均风力一般1.6~2.1级,最大达8级。
三、主要技术标准
本项目采用高速公路标准修建,设计速度80㎞/h,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4.5m;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I级;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设计基准期100年;其余技术指标采用交通部颁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