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K24+300~K24+885.07,途经淮口镇一根松村,止于高板镇玉溪沟村,全长0.585KM。主要工程项目有路基、路面、涵洞、防护及排水等工程。
本项目有涵洞5道,全部为钢筋砼盖板涵。
主要工程数量为:路基挖方(包括土质路床、零填挖处理等)277468 m3,路基填方(借砂砾石填方)127200m3,路面面积45936 m2;全线永久占地140.83亩。
二、施工条件
1、施工环境
施工现场环境较好,没有其他干扰因素。
2、地理环境
(1)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金堂县地处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东沿,川中丘陵西沿,跨盆中和盆西两大褶皱带,龙泉山脉中段由东北转向西南横卧县境中部,地势由西北逐渐向东南降低,最高海拔1046米,最低海拔385米。县境内地貌分三类型:平坝浅丘、丘陵、低山。
项目区为浅丘、丘陵区,分布高程450~470米,丘坝高差25米左右,地表凹凸不平,厚度3-6米。主要由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堆积砂质粘土及泥质充填砾石组成,属侵蚀堆积地形。
(2)、地质环境
路线所处区域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松散层及白垩系、侏罗系基岩。
A.第四系全统(Q4),分布于河漫滩与一级阶地上以及冲沟,坳沟之中。为冲积、坡洪积成因。
分布于河漫滩者为现代冲积层,岩性为灰褐色低液限粘土粉砂与砂卵石,厚度1~13米。
分布于一级阶地者具二元结构:上部为灰褐、褐灰色低液限土、粉土,下部为砂卵石石,厚度3~20米。
分布于冲沟、坳沟者为黄褐、褐黄色低液限粘土,厚度3~8米,水田及水塘地段,表层0.5米~1.0米多为黑褐色淤泥。
B.第四系上更新统(Q3),习惯上称为“成都粘土”,呈“地毯式”分布于不同地貌单元上,为冰水堆积成因,岩性分三层:
上部为黄色、棕黄色低~高液限粘土,含钙质结核,厚度0.5~3.0米;
中部为褐黄色、黄色低~高液限粘土,含豆壮铁锰结核,厚度1~5米;
下部为鲜黄色、深黄色高液限粘土,裂隙发育,厚度1~5米。
C.白垩上统夹关组(K2j):岩性为棕红、棕黄、紫红色中至厚层块状粉砂层块状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夹薄层泥岩,砂岩占85%~98%,其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次为岩屑,胶结。本组厚度120~168米。
D.白垩系下统天马山祖(K18):岩性为薄至中层状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泥质砂岩不等厚互层,夹砾石透镜体。砂岩占54%~64%,为泥钙质孔隙式胶结,细~中粒状结构。本组厚度150~530米。
E.侏罗系蓬莱镇庙组(J3P):岩性为紫红、紫灰色中层状细砂岩、粉砂岩与暗紫色泥岩不等厚互层。下部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薄层细砂层。
(3)、水文、气象条件
金堂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度大,云雾多,乏日照,平均风速小,无霜期长,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年平均气温为16.6 ℃,年均相对湿度为80%,年均降雨量为920.5mm;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极易形成冬干、春旱、夏涝等降雨特点。年均阴天多达312.1天,累年平均日照数1295.5小时,年总积温为6000℃.年雾日数平均为30.5天。县境内风向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平均风速为1.1米/秒。
金堂属沱江水系,境内的北河、中河、毗河在县城赵镇汇流为沱江,沱江纵贯金堂全境,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县境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3.26亿立方米,其中平坝浅丘0.6亿立方米,占18.4%;山区0.78亿立方米,占23.9%;丘陵区1.88亿立方米,占57.7%。全县13条江河中,多数为过境河流,其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83.41亿立方米,扣除县境内产生的地表径流后,外地流入县境的地表径流量为80.15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主题集中在西部平坝地区,该区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储量为7276万立方米,可采储量为2569亿立方米。而中部低山区,由于沟谷汇水面积小,储水量仅15.4万立方米,远远不能满足山区人畜用水的基本需要,为县内的缺水区。东部丘陵储水量较丰富约600万立方米,但发布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