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黄路沿线属淮阳山字形构造体系,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西段受燕山运动影响,至留纪至三迭纪地层构成一系列紧密状或倒转褶皱走向冲断层,呈北西西方向延伸。沿线出露岩层多数为泥盆纪棕红色石英砂岩,表土为棕红色亚粘土、褐黄色粘土。由于第四系红色亚粘土覆盖广,使地下水不能接受大量的降水补给,富水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东段则发育燕山期形成的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沿线也有浅红色粉砂岩、紫红色砂质页岩(属三迭纪上统)。地下水极不丰富,局部湖积淤泥受其地表水影响而分布有少量潜水,其透水性和富水性均较差;中段则大部分为冲积、湖积物发育而成的湖沼土,少数浅红色亚粘土、粘土。本区地表水极为丰富,受其影响,在湖积淤泥中富存潜水水位埋深接近地表,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
从工程地质观点看,条件最差的是广泛分布于中段、局部出现于东段湖汊内的淤泥质土层。其含水量一般30%~108%之间,承载力大多在0.7kg/cm2以下。其厚度一般为0.5~13米。在原设计时已进行了加固处理,现已基本稳定。
本路段通过区域属6度(基本烈度)地震区。按抗震规范,沿线之构造物可不考虑抗震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