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总平面设计
本设计为一幢6层商住楼,首层层高为4.2,其他层高为2.8m.考虑通风和采光要求,商住楼采用了南北朝向。设计室内外高差为0.3,设置了2级台阶作为室内外的连接。
1.2平面设计
本商住楼由普通商铺及住房组成。设计时力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紧密,尽量做到符合现代化商住楼的要求。
1.3立面设计
本方案立面设计充分考虑了商住楼的对采光的要求,立面布置了很多推拉式玻璃窗,样式新颖。通彻的玻璃窗给人一种清晰明快的感觉。
在装饰方面采用水刷石的外墙,窗框为银白色铝合金,色彩搭配和谐,给人一种亲切和谐放松自由的感觉,让居住者有一个好的视觉效果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1.4剖面设计
根据采光和通风要求,各房间均采用自然光,并满足窗地比的要求,窗台高1000mm。
屋面排水采用有组织外排水,排水坡度为3%,结构找坡。
1.5建筑设计的体会
本建筑设计从方案构思到设计定稿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总平面布置的合理性、交通联系的方便,达到人流疏散和防火的要求,对房间的布置及使用面积的确定,达到舒适、方便。立面的造型及周围的环境做到相互协调;整个建筑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使人,建筑和环境进行完美的结合。
本次建筑设计我们把实习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中,并通过翻阅大量的资料及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得到一一解决。这次设计让我受益匪浅,既巩固了我们的专业知识,又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中英文摘要 1
第一章 建筑设计说明 3
1.1 总平面设计 3
1.2 平面设计 3
1.3 立面设计 3
1.4 剖面设计 3
1.5 建筑设计的体会 3
第二章 结构选型及布置 5
2.1设计资料 5
2.2结构选型 5
第三章 框架结构内力计算 6
3.1确定主要构件材料 6
3.2结构布置 6
3.3.确定计算简图 7
3.4框架梁柱截面尺寸的估算 7
3.5荷载标准值计算 10
3.5.1 屋面板 10
3.5.2 标准层楼面 10
3.5.3 框架梁自重 10
3.5.4 框架柱自重 11
3.5.5 外纵墙自重 11
3.5.6 内纵墙自重 12
3.5.7 内隔墙自重 12
3.5.8栏杆自重 12
3.5.9 阳台自重 12
3.5.10 女儿墙自重 13
3.5.11活荷载标准值计算 13
3.6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受荷载 13
3.6.1 A-B轴间框架梁 14
3.6.2 B-C轴间框架梁 15
3.6.4 A轴柱集中荷载的计算 15
3.6.5 B轴柱集中荷载的计算 16
3.6.6 C轴柱集中荷载的计算 17
3.6.7 D轴柱集中荷载的计算 18
3.7水平荷载计算 18
3.7.1风荷载作用下的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18
3.7.2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32
3.8 内力计算 41
3.8.1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41
3.8.2梁弯矩调幅 46
3.8.3梁端剪力 47
3.8.4柱轴力和剪力 51
3.9框架结构的内力组合 59
3.9.1框架结构梁内力组合 59
3.9.2梁端弯矩控制值 65
3.9.3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调整. 74
3.9.4框架结构柱的内力组合 75
3.10截面设计 89
3.10.1框架柱截面设计 89
3.10.2柱斜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97
3.10.3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101
3.10.4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108
第四章 楼板配筋计算 110
4.1荷载计算 110
4.1.2 板的朔性理论内力计算 113
4.1.3 板的配筋计算 113
第五章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计算 116
5.1地质情况 116
5.2 C轴柱下独立基础计算 116
5.3 D轴柱下独立基础计算 120
第六章 楼梯设计 125
6.1 踏步板计算 125
6.1.1荷载计算 126
6.1.2内力计算 126
6.1.3截面承载力计算 126
6.2楼梯斜梁计算 126
6.1.1荷载计算 127
6.1.2内力计算 128
6.1.3截面承载力计算 129
6.1.1荷载计算 129
6.3平台板设计 130
6.4平台梁设计 131
第七章 施工组织设计 131
7.1 工程概况 131
7.2 施工布置 132
7.3 施工准备 132
7.4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 133
7.5 岩土工程 134
7.6 钢筋工程 135
7.7 装饰工程 137
7.8 屋面工程及防水层施工 139
7.9 地板砖楼地面施工 140
7.10 门窗工程 141
7.11 安装工程主要施工方法 147
7.12 保证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 141
7.13 保证安全及文明施工措施 153
7.14 施工计划 160
7.15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161
7.16 平面布置 161
7.17 劳动力计划安排 162
7.18 机械设备配备计划 162
7.19 附图表 165
外文资料 168
中文译文 178
参考文献 184
致 谢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