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据上海市典型的软土地基,因地下水位高,土质差,土层含水率高,高压缩性、抗剪强度低等特点,对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不利。本文阐述止水、隔水、降水等措施使土体固结,以确保本工程各地下室基坑的施工安全。 

  【关键词】软土地基;钻孔灌注桩 

  1 工程概况 

  地块总用地面积为137951.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92879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352879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混凝土,钻孔灌注桩C30水下,地下室、水箱、水池采用C30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0.6Mpa, 基础垫层采用C15素混凝土,厚度150mm,伸出基础边100mm。结构混凝土由C40、C30、C25等等级组成,结构超长的楼设置后浇带。 

  2 钻孔灌注桩施工 

  本工程23#、25#房桩基为Ф600钻孔灌注桩,桩长45m的63根,桩长43m的203根,桩长40m的160根,共426根。计划共配备4台GPS-15工程钻机,每幢均配备2台钻机同时进行施工。   

  3 埋设护筒 

  钻孔开始前埋设护筒,以保证钻机沿桩位垂直方向顺利工作,同时保护孔口和提高桩孔内的泥浆水头。护筒用8mm厚的钢板制作,角钢加固,直径为Ф850,高约1.5米,随地质情况的不同进行护筒高度调整。护筒埋设牢固密实,在护筒与坑壁之间用粘土分层夯实,以防漏水。护筒设一个溢浆口,便于泥浆溢出流回泥浆池,进行回收和循环。   

  护筒埋设时先挖孔后埋设,吊装就位后分层对称夯填护筒四周土体。护筒中心与桩中心线重合,顶面误差控制在50mm,倾斜度控制在1%。 

  4 成孔施工 

  4.1 冲孔机械就位后,由质检员检查其安装质量,冲孔机底座应保持水平。吊锤中心与桩位中心对准,偏差不大于50mm,保证桩孔垂直度小于1/100。 

  4.2 开孔时对低锤快冲,待孔深超过护筒深度1.5~2.0m后,再按正常要求进行冲孔。冲孔中采用优质护壁泥浆,以防在软弱土层中缩径或塌孔,护壁泥浆同就地原土调制,必要时加入粘土。泥浆比重一般为1.2左右,通过中粗砂层时泥浆比重为1.3~1.5左右,泥浆循环经过二级沉淀。施工中设专人测定泥浆比重并根据地层变化及时调整泥浆比重。 

  4.3 钻头采用新型合金钢。全刃保径钻头冲孔时经常检查冲锤头部磨损情况,其直径小于设计值20mm时应及时更换,以保证桩孔直径符合设计要求。冲孔进入强化和中分化岩层时,填加适量粘土块夹小片石反复冲击造壁并保持孔内泥浆的稳定,每钻进100~200mm清孔取样一次,以备终孔验收。 

  4.4 冲孔深度达到设计桩深时方可终孔。对于要求桩底进入中分化岩层1米深的桩,岩性的判别和入岩深度的检查应会同监理和有关部门的人员共同进行。 

  4.5 灌注桩施工前必须试成孔,数量不得少于2个。如孔径、垂直度、孔壁稳定和沉淤等检测指标,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拟定补救技术措施。成孔须一次完成,中间不要间断,成孔完毕至灌注混凝土的间隔时间不得大于24h。 

  4.6 为保证孔壁的稳定,应根据地质情况和成孔工艺配制不同的泥浆。 

  5 清孔 

  5.1 采用泥浆循环清孔。清孔过程中设专人捞渣,换浆时废浆要及时运走,并及时补给足够的泥浆,保持浆面稳定。清孔分2次进行。第1次清孔在成孔完毕后,立即进行;第2次在下放钢筋笼和灌注混凝土导管安装完毕后进行。 

  5.2 清孔时钻头先稍作提升,通过循环排除孔底沉淤,与此同时,不断注入洁净的泥浆水,用以降低桩孔泥浆水中的泥浆含量。清孔过程中应测定沉浆指标,清孔后的泥浆密度应少于1.15。 

  5.3 清孔结束后应测定孔底沉淤,孔底沉淤厚度应少于30�。2次清孔结束后孔内应保持水头高度,并应在30min内灌注混凝土,若超过30min,灌注混凝土前应重新测定孔底沉淤厚度。 

  6 钢筋笼施工 

  6.1 钢筋笼在加工平台分段制作成型,分段长度为6.0~9.0m。钢筋笼制作按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主筋必须平直,规格、数量、尺寸、位置必须准确,箍筋间距要均匀,焊接、搭接长度、搭接位置符合规范要求,并且每隔2m要设置一组保护层垫块。 

  6.2 钢筋龙在起吊、运输和安装中应采取措施防止变形。起吊吊点宜设在加强箍筋部位。钢筋笼分段沉放时,纵筋的连接须用焊接,须注意焊接质量,同一底面上的接头数量不得大于纵筋数量的50%。 

  6.3 钢筋笼孔口焊接时,对准桩孔中心,下放要缓慢,不得碰撞孔壁。钢筋笼入孔后在孔口将其固定,以确保钢筋笼的保护层厚度。钢筋笼入孔时,先在护筒上作标记,保持主筋在孔内的正确位置,其方位偏差不大于5度,钢筋笼下吊时以此为基准,严格按施工图纸施工。 

  7 水下混凝土施工 

  7.1 混凝土灌注前应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保证混凝土灌注连续紧凑地进行。下导管时认真检查每根导管的密封圈和连接丝扣是否完好。 

  7.2 导管的安装工艺 

  根据施工工艺要求,导管要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满足施工要求,导管与导管之间采用螺旋连接,采用“○”型橡胶密封圈密封,并做泌水性试验,其试验压力不得小于灌筑混凝土时可能承受的最大压力。 

  7.2.1 提升钻机,盖好井口盖板,连接导管并下入水下。导管在安装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导管采用密封连接,保证不漏水。导管底端面距孔底0.20~0.40m。 

  7.2.2 储料斗要有足够的容量。 

  7.2.3 首盘封底砼应能满足导管初次埋置深度(1.0m)和填充导管底部间隙的需要。 

  7.2.4 导管在混凝土埋深为2~6m,经常检测混凝土面距护筒顶距离,对比导管长度,勤拔导管。 

  7.3 选用良好隔水性的隔水栓,以能顺利地通过导管,不会发生堵管事故。导管底端距孔底高度控制在40~50�,使隔水栓能顺利排出。最小初灌量根据桩径通过计算确定,必须保证第一次浇筑砼后,导管底端能埋入砼中大于1.0m。 

  7.4混凝土浇筑,单桩混凝土灌注时间不宜超过8h。混凝土灌注地充盈系数不得小于1,也不宜大于1.3。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导管应始终埋在混凝土中,严格控制导管不能提出混凝土面。 

  8 灌注工艺和操作技术的控制要求 

  为防止断桩、夹泥、堵管等现象的发生,当混凝土灌注时要增加对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和加强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因为混凝土搅拌的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搅拌时间不足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面埋置导管深度应当保持在2.5m~4m,不应大于5m和小于2m。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灌注工艺和操作,移动导管时要让混凝土面上升的力度适中,以保证有程序的接连灌注和拔管,拔管的幅度不能太大,防止因为拔出导管时幅度过大而对孔壁造成损伤,进而造成孔壁下坠或者坍塌、桩身夹泥等,在砂层厚的地方尤其容易发生此类事故。 

  9 结语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看似很简单,但是做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正确应用有关施工规范,熟悉设计图纸文件及各项技术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依靠专业人员的经验来分析和判读实测结果,抓好事先指导,强化施工准备、成孔、清孔、水下混凝土灌注等施工全过程中各环节,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也只有这样,钻孔灌注桩施工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优点,达到安全、优质、经济、高效的预期目的。现场管理人员要对工程质量高度负责,对工程的每个环节要了然于胸并精心施工,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桩基的质量控制才能得到保证。总之,作为技术施工的参与者,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和平时多总结、学习、分析,施工有方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益德清.深基坑支护工程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96:32 

  [2]刘建航,侯学渊.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1~83 

  [3]刘俊岩.深基坑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8,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