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变电站位于来宾市象州县马坪乡大满村,南侧紧邻象州一石龙镇县级公路,东距象州县城中心约11.0km,交通便利。主要分析了变电站场地区域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并针对具体岩溶工程地质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岩溶区 变电站站址 岩土工程 
  1 引言 
   
  该变电站位于来宾市象州县马坪乡大满村,南侧紧邻象州~石龙镇县级公路,东距象州县城中心约11.0km,交通便利。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查明站址场地岩土工程条件,为最终确定总平面布置、主要建(构)筑物的地基基础方案设计及不良地质作用的整治等,提供岩土工程勘测资料和建议。 
   
  2 区域地质构造稳定及地震 
   
  站址位于南华准地台桂中~桂东台陷之桂中凹陷东南部,属来宾断褶带的东部;在地质力学上处于广西山字型构造前弧盾地,同时也是华夏系构造的一部分,区内沉积建造和地壳运动,主要经历了广西(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沉积建造较为复杂,褶皱及断裂非常发育,岩浆活动强烈,构造线主要受华夏构造体系的控制,并为北西向构造复合、干扰而复杂化。 
  桂中~桂东台陷之桂中凹陷是个晚古生代大型沉积凹陷区,北邻桂北台隆,东以龙胜-永福断裂为界,西与右江再生地槽毗邻,南至黎塘、武宣一带。印支运动形成准地台型褶皱,大部分为短轴状背、向斜,少数为长轴状和倒转褶皱。构造方向主要为近南北向,次为东西向和北北东向,局部北东或北西向。 
  站址区在地震构造分区上属桂中低强震地震构造区。根据历史记载,该区曾在西北角发生过4.75级~5级地震共3次外,其余地区地震少,1700年以后,有少量小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 18306-2001图A1),站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站址区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3 站址岩土工程条件 
   
  3.1 地形地貌 
  站址属丘陵地貌,场地微地貌为低矮缓丘和丘间谷地,缓丘多呈浑圆状,丘顶高程100m~119m,坡度为5°~20°,局部为30°~40°;谷地高程85m~100m,相对高差5m~20m。场地南侧、西侧及北侧均为缓丘,种植松树及桉树;中部及东侧为平缓旱地,种植甘蔗。站址内均为土层覆盖,未见基岩露头(见照片1)。 
  站址西侧发育一条窄长谷地,大致呈南北向展布,谷地两侧植被良好,未见崩塌、滑坡、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 
   
  3.2 地基岩土特性 
  根据钻孔揭露,站址区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坡洪积层(Qsl+pl)、坡残积层(Qsl+cl),下伏基岩为石炭系下统大塘阶(c.a)。 
   
  3.3 水文地质条件 
  站址以南约3.0km为柳江,水位高程约60m。柳江是本区主要的地表排水通道,站址东、西两侧有自北向南流入柳江的小溪沟,其中西侧的小溪在距柳江岸边约600m处成为地下河,以泉水形式在河谷处流入柳江,泉水枯水季节流量为0.11918m3/s,泉水清澈,未见杂质, 
  据1/20万来宾幅综合水文地质图,站址西南侧大满村及其以南为较纯碳酸盐岩地段,为岩溶中等发育区,地下岩溶洞隙水呈中等富水性。但站址下伏基岩(勘察范围内)以硅质岩为主,站址范围内的地下水主要为上部土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土层孔隙潜水水量较少,主要接受雨水补给,雨季时水量稍大,但不能形成统一水位;基岩裂隙水赋存于硅质岩中,水量少,推测硅质岩层下的岩溶洞隙水水量较大,但水位较深。 
   
  4 场地岩溶分析评价 
   
  本区岩溶均发育于中厚层、厚层灰岩、白云岩中,站址场地下伏基岩以硅质岩为主,呈薄层,在埋深33~40m范围内,未见岩溶发育及溶蚀现象,站址周围调查,也未见岩溶塌陷等地表岩溶现象。 
  根据钻探结果,土层性质较均匀,结构较密实,且土层均呈硬塑状;下伏岩层风化硅质岩,钻探过程中未见掉钻现象。物探剖面显示,场地土层结构密实,下伏岩层的电阻率值亦较均匀,未见变异较大的区域;且通过对4条超高密度剖面反演模型电阻率断面图分析,电阻率等值线连续性相对较好,纵向呈层状变化,且随深度变化较均匀,表现为基岩相对较完整;除两处可能为裂隙发育带外,物探结果显示未见其他异常。 
  综合判定,就整个站址研究范围而言,场地地表及地下岩溶发育极弱,不存在地面岩溶塌陷及土洞发育的地质作用,不必采取整治岩溶的工程措施。 
   
  5 结论及建议 
   
  站址区总体地形条件一般,地貌较复杂。场地平整后,南侧将形成较高的人工开挖边坡,西侧将形成较高的填方边坡,而北侧及东侧的地势则较平缓,因此建议站址尽量布置在有利的地形条件,减少填土边坡高度及长度: 
  拟选站址场地及其四周无岩溶现象分布,钻探揭露站址深度范围内,以硅质岩为主,未见溶蚀现象。可以认为在深度33~40m范围内不存在岩溶不良地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