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矿山开采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矿物原料,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相关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开采矿区周围的环境,而且致使生态极具恶化,这样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经济,也对生态平衡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根据矿山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特点,从政策与技术两方面下手,预防与治理并重,综合治理矿区环境问题,维护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其本来的面貌。 
关键词:矿山开采;环境问题;治理 
  对于矿山的开采来说,矿山本身只能就地开发,使得土地长久的被使用,也波及到周边土地的毁坏、地下水系的破坏以及植被的流失,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对于我国来说,矿区治理起步较晚,因此迫切地要求我们去积极地研究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措施,恢复矿区的生态环境。 
  1 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综述 
  ①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的采矿土场、尾矿的矿区都数倍的破坏自然景观与区域生态。两者之间的区别是,露天开采主要是剥离、挖掘土地,严重破坏了矿场地表的生态环境;对于地下开采,虽然不涉及表土剥离,相对来说较露天开采对土地地表景观的破坏较少,如果不及时填补,有可能会出现地面沉降。 
  ②严重破坏了周边区域的环境发展。在风蚀及水蚀之下,由于开采使得地表堆积物较为松散,进而造成了水土严重流失、形成沙荒化土地,由此还会产生大面积空气风尘污染,最终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以及人们健康生存环境的破坏,并且在大雨冲刷下,会把泥沙等冲入造成水库水质的污浊以及沉积,这样会给水库增大危险系数,对水质也造成严重污染。 
  ③对土壤质量造成污染甚至退化。清除采矿后表土上留下的土壤和矿渣,还有重型采矿设备的碾压,使土壤变得更加硬实,再加上没有充裕的水分、以及所需养分及有机质的构成,这样会导致地面下的水位不断降低,地面会往下沉陷,进而造成土壤产生不同程度的开裂缝隙。在这些采矿区域产生的凹陷及缝隙里会造成大量土壤元素随着地表径流失,进一步减少了土壤的承受力而致使大面积塌陷。同时对于开采矿石中的废弃物中,主要是对于煤矸石在经历雨的淋刷,它可以很容易地在土壤里混溶,致使土壤的pH值降低,导致了土壤的强酸性污染形成。而且还会很大程度上造成有机毒物及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在土壤受到污染之后,其自身的同化及自净作用比较缓慢,超过某一临界值,危害物质将会流出土壤外面,致使土壤的构成成分及相关作用都发生转变,最终致使了土壤资源枯竭。人体健康的危害一般是经由食物链中的农产品所带来的,这是由相关地表径流作用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影响所造成的土壤污染化迁移而产生波及周边地区而产生的。 
  ④诱发地质灾害。采空区容易形成采空区塌陷,造成的损害大,突发性、多发性、隐蔽性和渐变效果持久,并占有显着地位。根据它们的特点和大小,可分为地面沉降和塌陷两种类型。地面沉降指缓慢的地面沉陷,规模大,不均匀(大于1 km2的面积),沉陷深一般1~15 m,无震无声,地表呈现椭圆形盆地,局部地面有塌陷坑或蝴蝶形的水。矿山发生地面塌陷,裂缝出现在一些地区,房屋变形。采空区塌陷的突然爆发,声音震撼,一般为面积较小的深度塌陷。部分矿区出现塌陷坑。 
  矿坑突水与冒顶是常见的突变型矿山地质灾害。巷道揭露与采空区塌陷均会造成矿坑突水。而当井巷围岩的稳定性不高时,在开采时强大的地压在顶板或两帮传递时,围岩进一步遭受破坏导致陷落形成冒顶。 
  由采矿活动引起的边坡失稳会造成山体滑坡,在汛期地表水、降水、地下水、重力等外部力量影响下,岩石和土壤发生整体运动。露天采场和排土场的斜坡,易发生山体滑坡。 
  ⑤严重的水土流失影响。植被很大程度被采矿毁坏,大量抽排地下水资源,致使地下水水位很大程度下减,致使土地贫瘠化严重,所以植被也退化严重,最终形成很多人工裸露地面,雨水很容易冲刷土壤,这些被土场及尾矿所占的地表,会形成跌宕起伏的地表,进一步增大了地表水的冲刷,土壤和水也更容易移动,水土流失加剧。 
  ⑥对于水文地质环境的改变及造成相关水质污染产生。降低的地下水位,广泛的疏干漏斗产生,不断的地表径流,都是造成水源枯竭的因素,这样水利设施也无法发挥作用,种植业造成荒废。这都是由开采中产生的裂缝和塌陷以及矿井排水致使储水结构改变而造成的。露天开采排出来的废水,废石淋滤水大都达不到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人类和动物的生活。 
  ⑦生物多样性破坏。勘探和采矿活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干扰,严重破坏了生物生态群落不可逆的平衡。同时对于开采废弃的荒地周围还会引起更广泛的生物多样性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失调,造成生物群落减少。 
  2治理矿山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2.1 政策措施 
  一是依法明确职责,齐抓共管。环保、林业、水资源、土地等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法律明确矿山环境管理的职责,细化明确各自的管理内容和管理程序,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联合执法、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合作,这样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的矿山环境。 
  二是实行属地管理,明确基层监管责任。所谓属地管理,就是基层政府能管的就交给基层政府管理,而对于基层政府管不住的交给上级政府管理。基层政府要按照“任务到矿、责任到人”的总要求,尽快构建矿山环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责任体系,同时明确地方各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以及内部相关职能机构的监管职责。地方政府监管部门要做到依法行政,不能以受罚款为目的,要以保护环境为出发点,责令矿主限期改造。 
  三是加大打击力度。加强矿业执法检查,动态监测,巡查执法,定时督察,及时发现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废水,废气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以及采矿引起的地质景观破坏和地质灾害,勒令企业限期整改,如果问题严重,坚决停产整顿,直至关闭矿井。整顿矿业秩序,坚决杜绝非法采矿行为,限期关闭不符合条件的小矿山企业,以打击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   四是开展矿产资源整合。按照国家矿产资源整合的文件精神,继续开展矿产资源整合,矿区的采矿权只设置一个,彻底解决一矿多开与大矿小开的现象。通过整合,安全隐患和因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的基本上被淘汰,消除矿山环境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 
  五是严格审批矿业权,把好矿业开发“入门关”。坚持和完善审查制度,从严审批采矿权,交通要道两侧和旅游景点附近禁止露天开采。在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区和河流区,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采矿活动。是否有审查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作为采矿许可证发证的必要条件,对没有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的采矿权的申请将不被批准和发证,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六是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宣传力度。进入21世纪,健康,快速,稳定发展的中国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旋律。保护和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是矿山业主必须面对的问题。矿产资源开发将采取“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保护和发展并重”的方针,统筹规划,要处理好国家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作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事。 
  2.2 技术措施 
  ①恢复矿区植被,首先考虑到选择种植植被品种,既要看到近期效果,也要着重长期的发展。树种生长必须带有发达的根系、牢固性能优良的固土边坡、种植成活率很大以及生长迅速的原生类植物,这些都是根据生物学规律来进行种植的。与此同时,对于坡体的搭建,管理及保护措施在种植之后能有效进行、很好的应对自然事件和其它因素的要求,必须在植物种植前充分的规划好。以上都是依照开采区的土壤和气候等因素来相应选择草坪或树种来种植。此外,还应该考虑配套兼容的设计目的,和附近景观和植被情况相适应。 
  ②土壤污染治理使用土壤肥力改造技术。它能提高土壤的营养状态,改善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土壤团粒结构,改变pH值、土壤养分和有机物含量等。具体措施如下:其一,表层土壤迁移保护:开采前进行土壤表层迁移保护,开采完成再运回恢复。这样有效保护了土壤的物化性质、基本的营养条件和种子库保持完整,原生植物可以生长。其二,客土覆盖:荒地土层薄,可以用在不同的地方盖上熟土,来调整土壤的物理及化学功能,添加有益于矿山植被生长的因素比如:氮素、微生物等。其三,优化土壤的物理功能:对土壤中的孔隙增大,对土壤构成调整,对土壤容重减小,采用耕作和有机肥的方法,在短期内改善土壤。其四,改善土壤的酸碱性:对酸度调节一般使用碳酸氢盐或石灰,这样还有效提了高钙的成分,对土壤性能进行了很好的调节。其五,通过绿肥、固氮植物、微生物等来调节土壤营养。 
  ③调整治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一般有三大方式:生物、化学及物理处理方式。 
  3 结 语 
  开采矿山中,原生态景观和生态系统都会发生变化,致使开采区生态退化和环境破坏。治理矿山环境破坏是实现多样性生物保持,增大土地有效产出率,缓和人与土地矛盾间,维持可持续发展及国民经济整体前进的手段之一。我们应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从政策和技术层面着手,综合治理矿山问题,保护好、恢复好矿山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彭建,蒋一军,吴健生,等.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J].地理科学进展,2005,(2). 
  [2] 康海成.宝鸡市矿山水土流失特点与防治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2003 ,(7). 
  [3] 阎敬,杨福海,李富平.冶金矿山土地复垦综述[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1999,(S1). 
  [4] 夏星辉,陈静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1997,(3). 
  [5] 李永庚.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4,(8). 
  [6] 麦少芝.矿山废弃地的特点及其环境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3). 
  [7] 郭焕成.我国的土地恢复[J].生态学报,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