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现场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特征
场地地貌单元主体属加里东期花岗岩风化剥蚀低台地中的低丘坡地段,场地地面极不平整,场地整体西北偏高东南偏低,场地标高为90.3~15.98m之间。
2.气象、水文
本区属热带海洋性季风型气候,区内气候温和、湿度大、冬暖夏凉、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3.1℃,7月最高温度38.7℃,平均气温28.2℃,1月最低温度达0.2℃,月平均气温 14.1℃。
XX市年均降雨量1933.3mm,XX区一带年降雨量达到2000mm以上,月最大降雨量可达385.8mm。5-9月为雨季,降雨量为1516.1mm,占年降雨量的78%,旱季降雨量为417.2mm,降雨分为锋面雨和台风雨。台风集中在7-9月份。本区常年盛行风向为南东和北东向,其次为东北向和东向,年平均风速26m/s。灾害性天气有热带气旋、暴雨、强对流、干旱、短期寒潮及低温阴雨。
2.3岩土地质情况
拟建场地位于北东向XX断裂带和XX岩体内,该区构造断裂发育,有早期的东西向断裂,晚期的北西向断裂。
北东向XX断裂带控制了XX岩体的产出位置和展布方向,再次复活的东西向断裂使XX岩体局部破碎,晚期的北西向断裂使XX岩体局部破碎且控制了场地内自然边坡的发育规模及展布方向,场地大量崩积物多是北西向断裂及其伴生的节理、裂隙使XX岩体局部破碎、风化后的产物;XX岩体崩塌前,多组节理、裂隙使岩体产生球状风化,形成孤石,随着风化程度的加深,孤石和残积土一起崩塌,形成崩积土、滚石。其中与北西向断裂平行的一组北西向外倾节理、裂隙,导致边坡不稳定。另一组近南北向的节理、裂隙,控制了地下水露头,形成山泉,顺坡而下,构成小溪。
后期人类活动进一步破坏了XX岩体的完整性和边坡的稳定性,在场地东端形成人工边坡。
根据对场地及邻区的工程地质调研,拟建场地内除崩塌、孤石外,未发现明显的滑坡、泥石流和其它不良工程地质现象,无明显的河流冲刷现象,局部由溪流冲刷现象,松散的人工填土属不良的特殊性土层。
崩塌是本场地主要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崩积土分布面积较大,局部含滚石(原风化的孤石崩塌而成)。
拟建场地揭露的岩土层按时代、成因和物质组成可划分为:第四纪人工填土、第四纪崩积土、第四纪残积物和燕山期花岗岩。
2.4边坡支护设计概况
1.边坡支护形式
根据边坡周边环境及地层条件,根据安全、经济和适用的原则,对不同地层采取不同的支护结构设计,详细描述如下:
1.AB段:该段为填方边坡,采用1:1.5坡率自下而上分层填筑,分级高度为10m,中间设置2m宽平台,填土压实度不小于94%;坡面喷水泥土植草护坡。
2.BD段:边坡坡率为1:1.0,分级高度为10m,中间设置2m 宽平台;边坡采用锚杆框架梁支护,锚杆长度8m;锚杆垂直、水平间距为2.5m×2.5m;格构梁内喷水泥土植草护坡;格构梁顶部和底部分别设顶梁和底梁,边坡周边采用边梁连接;坡顶设置截水沟,平台及坡身设置排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