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概述
xx十组阴湾桥高切坡(ZG0090)是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工程湖北省第三标段(秭归Ⅱ标)的29处高切坡之一,位于秭归县归州新镇。
xx十组阴湾桥高切坡位于秭兴公路阴湾桥附近,南起xx十组盐关油料加工厂,北至乔能革家,该高切坡防护工程的任务是确保切坡不产生整体或局部的失稳破坏,保护居民点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新镇的城市功能。
切坡起点座标X=3437552.9374m、 Y=475961.027m,终点座标X=3437852.005m、Y=476175.846m,全长414m。高切坡被阴湾桥冲沟切割成两段,自香溪河下游而上分别称作I坡段和II坡段,长度分别为145m和269m。
高切坡防护采取挂网喷锚支护为主,辅以坡面清理、坡面排水孔、坡顶设截水沟及坡脚挡墙等措施的综合防护方案。为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坡脚挡墙后种植常青类爬墙植物油麻藤绿化坡面。
阴湾桥高切坡治理方案防护面积为 8835 m2。防护方案主要工程量包括:锚杆1946根,总长12508m,喷混凝土1103m3,土石方开挖8901m3,浆砌石667m3,现浇混凝土229m3,钢筋27.4t,Φ46排水孔长1947m。
2、水文气象
高切坡区地下水按赋存形式分为基岩裂隙水与第四系孔隙水。第四系孔隙水赋存于松散堆积层中,分布范围有限,无统一潜水面;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厚层砂岩裂隙中,受砂岩层厚度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及孔隙水补给,以地下径流的形式向低洼处、冲沟排泄运移。地表水入渗条件一般,雨后在坡面上可见零星渗水点。
3、地质条件
(1)地质环境
切坡区域地处鄂西中低山区巫峡与西陵峡间的秭归盆地,主要为侵蚀构造中、低山地貌类型,发育多级夷平面,分水岭地段峰高相近,盆谷宽展。
勘察区内地表出露的基岩地层主要为侏罗系(J)碎屑岩地层。有侏罗系下统香溪组(J1X)、中至下统聂家山组(J1-2n)与中统上沙溪庙组(J2S)。
切坡区域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I级)上扬子台褶带(Ⅱ级)中鄂西褶断区(Ⅲ级)。鄂西褶断区分为五个IV级构造单元,测区属于其中的秭归台褶束区,秭归台褶束主体是三叠系和侏罗系地层组成的秭归向斜,归州镇全境位于秭归向斜。
(2)地形地貌
阴湾桥高切坡位于香溪河右岸的斜坡地带,地貌单元上属香溪河临河一级斜坡,原始地形坡度25~35o。切坡区发育较大的冲沟为阴湾沟。本高切坡以阴湾沟为界分成二段,均位于秭兴公路内侧,自香溪河下游而上分别称作I坡段和Ⅱ坡段。
I坡段:切坡走向变化较大,为39~3300,呈弧形展布,总体倾向正东,全长145m,最大坡高20.6m,坡度55~66o。
Ⅱ坡段:切坡走向变化较大,为17~800,呈弧形展布,长度为269m,最大坡高30m,坡度47~68o。
(3)地层岩性
勘察区基岩为侏罗系下统香溪组(J1X)的碎屑岩,第四系分布有全新统崩、坡积层(col+dlQ)和坡积(dlQ)层。
其中:香溪组(J1x):主要为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薄一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泥岩和炭质页岩,炭质页岩多与泥质粉砂岩或粉砂岩呈互层状。
崩、坡积层(col+dlQ):为碎石土,土层均一性较差,稍密。
坡积层(dlQ):为碎石土,均一性稍差,局部与崩积层混合堆积,稍密,分布范围较广。
切坡岩体自上而下可划分方强、中等风化,二带间无明显分界,岩体风化具不均一性。强风化层主要分布于切坡坡眉一带及部分切坡坡面浅表层,厚0—2.5m。高切坡主要由中等风化岩体构成,岩石较完整。
(4)地质构造
高切坡区位于秭归向斜东翼,总体为单斜构造,岩层一般呈中厚层状,产状变化较大,其中第1段高切坡岩层产状为281~309o ∠44~53o,第Ⅱ段高切坡岩层产状为294~308o ∠53~55o。阴湾桥高切坡为岩质逆向~斜向坡和岩质逆向坡,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中可见规模较大的裂隙发育,整个切坡段主要发育3组裂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