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岩土工程 » 边坡与基坑工程
某轨道交通土建工程内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发布时间:2011-11-20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1.41 MB
  • 资料分类:岩土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gc5.com
某轨道交通土建工程内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篇 工程概述 1
1 工程概况 2
2 场地气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
2.1 工程地质条件 2
2.2 水文地质条件 5
2.3 不良地质条件 5
3 现场交通及施工条件 5
3.1 现场交通 5
3.2 周边环境 5
3.3 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 5
4 本工程技术标准和主要内容 5
4.1 工程技术标准 5
4.2 工程主要内容 6
5 编制依据 7
第二篇 施工部署与施工组织 8
1 施工目标部署 9
1.1 质量目标 9
1.2 工期目标 9
1.3 安全文明目标 9
1.4 施工过程交通目标 9
2 施工总体部署 10
2.1 施工区域划分 10
2.2 施工总流程 11
2.3 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 13
2.4 施工准备 15
3 进度、设备及人员计划 18
3.1 施工进度计划 18
3.2 施工机械设备计划 21
3.3 施工劳动力计划 23
第三篇 主要工序施工方法 24
1 工程测量 25
1.1 地面平面测量控制 25
1.2 地面高程测量控制 25
1.3 地下导线测量 26
1.4 地下高程控制测量 26
1.5 沉降观测 26
1.6 测量精度保障措施 26
1.7 测量器具一览表 27
2 围护结构施工 27
2.1 施工概述 27
2.2 地下连续墙施工 27
2.3 重力式挡土墙施工 32
3 钻孔灌注桩施工 33
3.1 施工概述 33
3.2 施工流程 33
3.3 施工工艺 33
3.4 质量保证措施 37
4 土体加固施工 38
4.1 施工概述 38
4.2 施工顺序 38
4.3 高压旋喷施工工艺 38
4.4 盾构进出洞口土体加固 39
5 基坑降水工程 41
5.1 降水目的 41
5.2 工作量布置依据及工作量 41
5.3 降水(压)井构造与设计要求 43
5.4 降水对环境影响的分析和控制 43
5.5 成孔(井)施工工艺与技术要求 44
5.6 降水运行 44
5.7 施工技术措施 45
5.8 投入主要机械设备 46
6 土体开挖及支撑 46
6.1 施工概述 46
6.2 施工原则 46
6.3 机械配备 47
6.4 土方开挖边坡稳定计算 47
6.5 施工方法 47
7 内部结构施工(预留孔、洞,防迷留,接地网等) 53
7.1 结构施工 53
7.2 诱导缝及施工缝工程 60
7.3 接驳器施工 61
8 防水施工 61
8.1 结构自防水施工 61
8.2 施工缝和诱导缝防水施工 62
8.3 顶板附加防水层 62
8.4 其他措施 64
第四篇 施工监测 65
1 工程概况 66
1.1 工程位置及环境 66
1.2 地质概况 66
1.3 围护结构及工程特点 66
2 施工监测设计的依据及原则 67
2.1 编制依据 67
2.2 编制原则 67
3 施工监测的目的 68
4 施工监测的内容 68
5 监测点的布置 68
5.1 墙体测斜、墙顶位移(67点) 68
5.2 墙顶沉降(67点) 69
5.3 支撑轴力(15组) 69
5.4 基坑外地下水位(20孔) 69
5.5 坑底隆起(8组) 70
5.6 立柱隆起(30点) 70
5.7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67组) 70
5.8 管线监测(80点) 70
5.9 施工监测测点统计表 71
6 测量方法 71
6.1 沉降测量 71
6.2 水平位移 71
6.3 围护深部水平位移(测斜) 71
6.4 地下水位 71
6.5 支撑轴力(钢弦式传感器测力) 71
6.6 基坑回弹 72
7 监测技术要求及监测频率 72
7.1 监测精度 72
7.2 监测频率 72
8 监测报警 72
8.1 报警值的确定 72
8.2 报警制度 73
9 监测资料的分析、处理与报送 73
10 监测仪器设备及质量管理体系 73
10.1 仪器设备及性能 73
10.2 质量管理及保证体系 73
11 监测风险分析 74
第五篇 交通组织与地下管线及周围建筑物保护 75
1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 76
2 施工期间环境保护 76
2.1 环境情况 76
2.2 准备工作 76
2.3 时空效应理论的应用 76
2.4 信息化施工 76
2.5 管线及建(构)筑物保护 77
第六篇 信息化施工方案 78
1 概述 79
2 信息化施工管理系统 79
2.1 运用系统工程建立系统的、严密的项目管理系统 79
2.2 管理的工作内容 80
2.3 具体工作措施 80
2.4 施工远程数字监控及网络一体化系统 82
3 施工测量 83
第七篇 施工管理措施 84
1 项目组织机构 85
1.1 项目机构组织原则 85
1.2 经理部组织体系 85
1.3 主要管理人员职责 94
1.4 主要管理部门职能 96
2 分包计划和管理措施 98
2.1 分包计划 98
2.2 管理措施 98
2.3 对各分包的施工配合措施 100
3 与监理、设计的配合协调措施 101
3.1 与监理单位配合协调措施 101
3.2 与设计单位配合协调措施 102
第八篇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03
1 工程质量目标 104
1.1 工程质量目标策划 104
1.2 工程质量目标分解 104
1.3 保证质量目标的组织流程 104
1.4 质量保证体系 105
2 施工质量控制手段及方法 106
2.1 现场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流程控制 106
2.2 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流程图 106
2.3 施工过程纠正和预防工作流程控制 107
2.4 现场施工资料管理流程控制 107
2.5 施工过程不合格产品管理的流程控制 108
2.6 外包劳动力培训的管理流程控制 108
2.7 回访、保修等服务工作流程控制 109
2.8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工作流程控制 109
3 施工质量创优措施 110
3.1 目标管理 110
3.2 计、测量工作质量保证措施 110
3.3 对分包管理质量保证措施 110
第九篇 安全、文明、环保措施 111
1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12
1.1 安全管理保证体系 112
1.2 安全生产 112
1.3 施工机械的管理 114
1.4 施工用电安全 115
2 文明、标化施工管理措施 117
2.1 预防非典的措施 117
2.2 文明施工 118
2.3 周围环境协调 122
3 环境保护措施 124
3.1 环境体系程序文件 124
3.2 环境技术措施 124
3.3 环境保护措施 124
3.4 施工中垃圾处理 124
3.5 卫生管理 125
3.6 污染控制 125
第十篇 施工附图 126
图纸目录 127
****城市轨道交通********站位于******路西侧,规划中环线北侧,********工程范围。车站在轨道交通控制的65m和42m的通道内,北面为********一期工程,南面为公共交通枢纽,东面和东南为********二期工程。
********站是轨道交通基本网络中一个重要枢纽,由6号线(L4线)、8号线(M8线)、11号线(R3线)相交组成,三线车站呈“H”形设置,其中6号线、11号线沿东西向走行,穿越公园大道贯穿********一期、二期工程,两线车站为地下二层半双岛式站台,8号线沿南北向走行,基本上位于公园大道下,车站为地下一层半岛式站台。本枢纽站三站相交正处于公园大道下,连接********一期、二期工程用地。
11号线、6号线车站标准段外包宽度为42m,,车站站本体长度150m,左端存车线外包宽11.4m,长141.6m,右端的明挖区间长约105m。车站中心基坑深23.36m。车站本体围护采用1m厚地下墙,存车线及明挖段区间为0.8m厚地下墙。
8号线车站是一个地下一层半车站,与上述的地下二层半车站斜交,并被分割成两部分,长度分别约为357.4m,39.6m,标准段站中心基坑深14.26m,车站标准段宽度18.8m。围护结构采用0.6m厚地下墙,内部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形结构型式。出入口通道部分采用SMW围护。盾构进出洞按6m宽加固。
本站三线车站同步实施,施工完成后,该范围内地面不允许再出现大开挖施工。预留11号线盾构过站的条件和8号线盾构调头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