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城市规划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因此,北海市为了打造海滨宜居城市,需建立整体优化、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本文作者结合南澫片区海景大道环境景观改善项目对融合生态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景观规划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景观规划;生态特色;人文特色

  1.南澫片区海景大道景观规划项目概况

  1.1 项目分析篇

  1.1.1 目标和意义

  海景大道作为城市景观轴线和骨架,沿着城市西海岸由北向南贯穿冠岭公园后由西向东与北海大道相交,本次海景大道规划范围为南澫渔村至北海大道段两侧,重点规划地段为海景大道尽端交通交汇点处。规划内容包括大道沿线景观风貌的整治、局部交通节点处的梳理和景观节点的营造,通过本次环境景观规划力图将海景大道(南澫渔村至北海大道段)打造成为一条连接北海大道与冠岭片区的高品质滨海休闲景观带。

  1.1.2 规划梳理与解读

  该规划范围位于银滩西区,在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中已经明确该片区为北海近期重点建设区域的一部分。总规提到沿银滩旅游带从侨港到冠岭,结合海景大道建设,以“山、海、城、港、廊”五个方面的交融为空间主题,注重发展滨海地区的娱乐、休闲、商务等功能,在近期将银滩西区建设成为依山拥海、风景独特的国际休闲度假中心。

  控规中规定,海景大道(南澫渔村至北海大道段)为商业、服务业、公共绿地及停车场用地。从中可以看出,海景大道作为连接北海大道至冠岭片区的滨海景观大道,其作为滨海商业休闲道路的定位已经明确。

  近期建设规划中,将该片区所属的银滩西区定位为休闲娱乐度假区,重点建设度假村、休闲体育、主题公园等设施。布局旅馆业用地和体育用地,促进银滩西区高档酒店业和体育休闲产业的建设。实施南澫渔港整体搬迁,建设国际大型游艇港,打造个性鲜明、具有高尚休闲气息的休闲度假区。同时,为做好城市道路的绿化建设,近期重点推出“18条园林景观示范路”,海景大道为其中之一。

  从冠岭滨河景区总体规划中看出,海景大道(南澫渔村至北海大道段)两侧的用地规划为商业、文化娱乐、广场用地、这将为海景大道两侧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1.1.3 现状评价与问题分析

  该片区混杂有渔船停泊、海产品加工、驾驶培训、造船业、餐饮业、生活居住等多种功能,其中某些生产性功能严重影响该片区的景观品质。海景大道两侧多为荒地,绿化植物稀疏,地面黄泥沙暴露在外,未能形成统一连续的景观;渔船杂乱地搁浅在海边,废旧的渔船残骸被丢弃在海滩上;海景大道两侧零散分布有造船厂、冷冻厂、驾校等设施,建筑杂乱不统一;海景大道尽端的滨海餐棚虽然有滨海特色,但建筑陈旧,布局混乱,影响该区域的景观品质;南澫渔村入口缺乏标志性,建筑无特色;现状存在的虾苗养殖场设施杂乱无章,影响景观风貌;海景大道尽端处,道路宽度变窄形成瓶颈,且建筑布局凌乱,缺乏标志性和引导性。

  该片区现状总体评价为现状用地功能与规划不相符,现状建筑破旧杂乱,绿化系统尚未完善,海景大道未建完成,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未建设,海景大道现状交通流量较少等。

  1.2 项目策划篇

  1.2.1 设计原则

  设计应充分发掘地方文化特征,并对其进行整理、提炼及再加工,使设计充满地域特色;充分考虑到项目的经济效益,节约成本,合理利用资源;具有一定可操作性,使其能如预期实施。

  1.2.2 总体定位

  本次景观综合改造力图将海景到(南澫渔村至北海大道段)打造成为一条连接北海大道与冠岭片区的高品质滨海景观大道,以匹配冠岭山庄、会议中心、五星级酒店等高档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形象。

  1.2.3 发展策略

  通过冠岭节点及大墩海节点的改造,形成本片区的两个空间节点,增加标识性和导向性;通过对海景大道绿化带加宽,增加绿化层次,提高绿化密度,形成郁郁葱葱的滨海景观大道。

  1.3 项目重点设计篇

  1.3.1 设计理念

  结合该区域的生态特色和人文特色,南澫节点以“开阔视野、特色材质、自然生态” 为设计理念,构建顺畅的交通组织,塑造醒目的景观形象,融汇和谐的社区生活。

  1.3.2 交通分析

  以人车分流、舒适顺畅为前提,将原南澫村庄道路(南北向)西移,新建机动车道宽度为9米,考虑冠岭公园及会议中心的未来交通压力,建议将会议中心北侧上山道路拓宽至15米,设置合理、舒适的景观步行空间,打造与社区之间良性的互动。

  1.3.3 结构分析

  打造三轴交错好序列的景观空间,以车行视线为参照,设置标识性形象的展示空间,以步行游览路径为参照,设置序列性景观空间;取材冠岭特色红礁石,打造特色LOGO景墙,引入南澫人文文化,打造生动的南澫叙事空间,拓展视野,综合考虑与周边功能组团的互动。

  2. 重视城市固有的生态和人文特色的规划理念

  2.1 海滨城市的景观特色规划理念

  通过海景大道的景观规划,进一步体现了重视“海与城”的结合,强化滨海自然景观,构建完善的生态绿化体系。把森林景观引入城市,实现生态景观要素的多样化。挖掘提升北海的历史文化价值,整合旧城面貌,突出海文化特点,结合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融合民族民俗风情,构建特色文化。

  2.2 自然景观保护的理念

  结合岸线现状,保护自然岸线及沙滩资源,合理安排各种功能岸线资源。禁止在城市可视面进行山体开挖等破坏性活动,控制以山体为主要对景的道路两侧的建筑高度,构筑与主要景观地带的景观视廊。重点进行冯家江、湖海运河两岸的景观建设,使其成为城市开敞空间体系的主干;保护现有的城区内部及外部的河流和湖泊水域。严禁私自填埋占用;以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基础,形成连片的田园风光;积极营造沿海、沿河、沿路、沿山的防护林带。

  2.3 打造重要景观节点的理念

  分设核心景观节点、城市景观节点、自然景观节点。规划布置在城市中心、城市主要出入口、城市广场、重要绿地和大型公共建筑聚集区等地点。

  2.4 明确城市景观轴线的理念

  打造滨海休闲景观带,以海景大道为滨海环城景观主轴线共同构成城市空间景观的主骨架。重点规划城市中心、城市主要出入口、城市广场、大型公共建筑聚集区和重要景观节点等进行景观特色营造。

  2.5 保护特色人文景观的理念

  保护老城特色风貌区,注重街道、城市空间尺度的保护,延续人文生态。保护好传统的格局和空间,保护骑楼、古井、古树。保护银滩、大冠沙和冠头岭的自然开放空间,构成完整的绿色空间体系。在规划布局、建筑高度、造型、风格、色调等各方面,力求体现北海亚热带海滨城市特色,使其与城市岸线景观风貌协调统一。外沙岛及周边地区应强化海岛风貌特色,完善文化服务功能,加强滨海景观设施的建设。强化城市空间结构,创造具有特色鲜明个性化的城市空间及安全、愉悦的开放空间。建设现代化的港口设施,展现海港的风貌特色。通过简约、大气、现代的工业建筑和独具特色的构筑物体现产业园区时代风貌特色。

  3. 总结语

  生态人文特色是北海未来城市竞争的重要资源,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布局,结合本区域的生态特色和人文特色,突出作为滨海城市的整体景观优势,改善海岸沿线道路景观带,实现城市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融合贯通。北海最为突出的自然特色就是依山拥海,拥有良好的海边生态环境,沿着海岸线也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而海景大道就是沿着海岸线连接冠岭片区与北海大道的重要景观大道,可以说海景大道的景观代表了北海特色的生态和人文资源。因此海景大道的环境景观规划可为以后北海城市景观的营造提供具体实例的参考,同时为规划的实施提供可操作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