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徐州市新城区为例,在分析徐州市新城区植物造景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徐州市新城区植物造景的原则,并在这些原则指导下,从树种的选择及配置方式两方面对徐州市新城区的植物造景特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植物造景;特色;选择;配置;徐州新城区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9-0001-03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激增、随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用地紧张、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为避免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限制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很多城市在其发展进程中,选择了建设城市新城区这一途径。新城区与旧城区相比,自然环境不同,功能定位有别,城市景观也应在传承、发扬城市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1]。城市植物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整体景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以徐州市新城区为例,对其园林植物造景特色作一探讨。
2 徐州市新城区概况
徐州市新城区位于徐州市城市的东南部,东起规划中的京沪高速铁路,西抵拖龙山,南临连霍高速公路,北接黄河风光带,总规划用地50km2,建设用地38km2,规划期人口20万,远期可容纳40万人生活居住,其中大龙口水库周边地区10km2为新区起步区。
徐州新城区建设是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圈、五轴、四个特大城市”的发展战略、解决徐州市由“单核心、摊大饼”式的发展向“双核心、五组团”城市空间结构转变、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并满足未来建设3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发展需求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在目前老城区已没有发展空间的情况下,发展新的城市中心,对于提高城市的区域服务功能、塑造现代化城市形象、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徐州市新城区植物造景的影响因素
3.1自然因素
3.1.1 气候
徐州市新城区地处东经116°、北纬33°43′左右,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大陆性气候特征比较明显,春秋季短,冬寒夏热,气候暖和,四季分明,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风频为11�。该区年平均气温14℃温度,历年最高温度为40.6℃,极端最低温度-22.6℃,霜期从11月2日到翌年4月3日,无霜期212天,日照全年总时数2402.9h,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869mm,7~9月份降水相对较为集中,易出现暴雨造成涝灾,其余季节降水偏少,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就所处的自然植被带而言,该区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植被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3.1.2 土壤
(1)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是植物赋存的场所,是植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徐州市新城区土壤由于建筑堆垫、机械重压、人为践踏等原因,土壤密实,容重大,通气性差,持水量较低。
(2)土壤硬度特征。土壤硬度对土壤翻耕的难易、水分状况、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分布等都有重要意义,它随土壤深度的变化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经测定,该地区土壤硬度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3 种类型:① 土壤硬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较小,这类土壤上层受人为或机械的踏压作用,比较紧实,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踏压作用减小,土壤逐渐变得疏松; ② 土壤硬度开始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某一深度以后逐渐增加,然后再减小,这类土壤多为表层和复填层之间夹有复杂的填埋物(如砖石、建筑垃圾、煤灰等);③ 土壤硬度开始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某一深度以后逐渐增加,这类土壤多为路基基础上有深厚的复填层,其厚度一般大于60cm。
(3)土壤容重。土壤容重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压实作用程度。据测定,徐州市新城区85 %以上的土壤容重超过自然褐土的表土容重, 最大差值达0.31g/ cm3 ,表明该区土壤受压实践踏的影响严重。土壤容重大,不利于植物根系下扎,对植物生长不利。
(4)土壤孔隙度。土壤的孔隙状况包括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及其比例,它决定着土壤水、肥、气、热的协调,尤其对水、气关系影响最为显著。该区土壤与自然褐土孔隙度比较情况如下:其平均总孔隙度(42.07 %)较自然褐土略低,毛管孔隙度(34.72 %)也低于自然褐土,表明该区地表通气排水性差。
(5)土壤持水量比较。以田间持水量为例,徐州新城区土壤田间持水量远低于该地区自然褐土的田间持水量。
3.2社会经济因素
徐州市新城区选址在京福高速公路和连霍高速公路两大交通干线的交汇点,通过城市快速干道将高速交通直接引入新区中心。新城区东北紧临规划中的京沪高速铁路客站,东南距观音民航机场仅20余千米,具有极为便捷的区域快速交通条件,这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汽车时代提高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效率、构筑1小时紧密城市圈、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吸引作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使徐州成为南、北、东、西大城市之间的“平衡点”和商务、会议活动的优选地点。因此,徐州市新城区的功能定位为:以行政文化、金融贸易、科教研发、现代产业、旅游观光五大功能为中心的徐州市乃至淮海经济区的发展高地。
4 徐州市新城区植物造景的原则
作为城市的行政文化、金融贸易、科教研发、现代产业和旅游观光中心,新城区的植物造景也应充分体现“开明开放、创业创新”的徐州新时代精神,具有特色性、创新性、开放性和时代性。
4.1特色性原则
“千城一面”是当前我国很多城市植物造景的通病。城市新城区,要想以鲜明的形象展现在公众眼前,给公众以强烈、深刻的印象,就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这里的特色有2个含义:一是与其他城市相比,有自己的特色;二是与老城区相比,有自己的风格。体现在植物造景方面,就应做到植物种类选择和植物配置方式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4.2创新性原则
没有创新,就不能体现城市自身的特色,实现创新性,首先要求规划者有敏锐的洞察力,能从平淡中找出不平淡的理念。其次要求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在对规划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能够显现城市特性的“闪光点”和“创新点”,加以整理、升华、规划和建设别具一格的城市植物景观。
4.3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原则,主要包含3个含义。一是规划理念内容要体现出开放性;二是要善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规划理念为我所用;三是所建构的景观要体现新城区的对外开放形象。
4.4时代性原则
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心理等都会发生变化。生活、工作在现代化的新城区,人们自然追求和向往与旧城区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优美、舒适、快捷、时尚、动感。为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植物造景规划就应迎向时代浪潮,切合发展脉搏,通过相关的造景手法将人们所需要的、所偏好的、所追求的这种生活环境体现出来,否则就无法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与支持。
5 徐州市新城区植物造景特色的探讨
5.1徐州市新城区造景植物的选择
植物选择是植物造景的基础。为充分体现徐州新城区植物造景的特色,在植物选择时,除应遵循传统的几大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选择观赏价值高、抗性强的树种外[2],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前提下,可适当提高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外来树种比例,体现新城区开放性的景观特色;
(2)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增加新、特、优树种的比例,即可丰富绿地景观,又可体现绿化特色,也可与新城区的创新精神相吻合;
(3)适当提高常绿树种的比例。新城区作为徐州城市新形象的标志之一,要求其四季景观各具特色而冬季景观不失生机,适当提高常绿树种的比例则有利于达到这一目标。
鉴于以上因素,从徐州市新城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特推荐以下树种作为徐州新城区植物造景的主要树种:
基调树种: 银杏、栾树、重阳木、女贞、雪松、杂交马褂木、香樟、广玉兰、乌桕、三角枫等。
骨干树种:水杉、白皮松、榉树、楝树、柳树、榔榆、紫薇、红叶李、海棠、夹竹桃、樱花、 桂花、枇杷、棕榈、石楠、红叶石楠、海桐、黄杨、南天竹、淡竹等。
一般树种:白玉兰、紫玉兰、合欢、白皮松、五针松、龙柏、罗汉松、七叶树、枫香、流苏树、樱花、碧桃、腊梅、柿树、朴树、黄连木、黄栌、栀子花、紫荆、连翘、金钟花、榆叶梅、珍珠梅、锦带花、毛樱桃、夹竹桃、绣线菊、黄刺玫、八仙花、花石榴、月季、牡丹、凤尾兰、紫斑牡丹、木绣球、笑靥花、木芙蓉、金丝桃、结香、棣棠、郁李、六月雪、珊瑚树、玉簪、金叶女贞、金森女贞、火棘、小丑火棘、亮叶忍冬、花叶络石、大花六道木、紫藤、木香、凌霄、美国凌霄、金银花、扶芳藤、藤本蔷薇、三叶木通、常春藤、络石等[3]。
5.2徐州市新城区植物配置特色
在植物造景中,仅做好植物种类的选择是远远不够的,植物的配置也非常关键。要体现徐州市新城区的植物配置特色,植物配置过程中除应遵循植物配置的一般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5.2.1配置方式富有创新性
植物的配置应在广泛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各种配置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城区自身的特点,富有创新性,尤其是景观节点处,应多创造不拘一格、特色鲜明的配置方式。
5.2.2配置形式丰富多样
配置方式不可千篇一律,应因地制宜,结合配置地点的用地性质、功能等,采取丰富多样的配置方式。
5.2.3配置模式具有标识性
植物景观作为城市的主要标识物之一,应有鲜明的地点特色,在丰富城市景观的同时,起到城市标识物的作用,实现这一目标,除应在植物配置上彰显特色外,还可结合环境,适当配置一些园林小品:如雕塑、置石等。
6 结语
城市新城区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产物,与旧城区相比,往往具有开放性、现代化、时代性的鲜明色彩,代表着城市的现代化形象。作为其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植物造景,也应迎合这一潮流,在造景植物选择、植物配置方面广泛吸收国内外造景的先进思想和理念,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参考文献:
[1]张莉.城市景观规划在新城区建设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6,
[2]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王翔,陈举来,张勤.江苏省城市园林绿化适生植物[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