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很多城市兴起绿化、美化的热潮,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尤其在绿化植物的景观配置上缺乏科学的认识。笔者作为工作近10年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在此浅谈一些个人认识,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造景;突出问题
从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过程来看:从单一的苗圃式的种植绿化到照搬西式园林人工修剪造型绿化到最终今天呈现在人民群众眼前丰富的生态绿化,这不仅是人民群众的本质需求引导和选择结果,也正是体现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精髓。以人为本,笔者相信,现代和未来的植物造景发展趋势在于:充分地认识地域性自然景观中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进行植物配置。因此,设计师不仅要重视植物景观效果,更要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够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使之成为一个园林景观作品,乃至地区一个主要的特色。弄清此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造景的趋势,再来谈谈现在城市绿化植物造景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1 将植物造景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栽花种草,强调“绿化”作用,而弱化美化的效果
现在一些绿化植物造景设计还局限在早期落后的“绿化”的概念中,认为城市园林绿化无非就是增大绿量,有树木花草就行,多采用呆板、无艺术性的苗圃式并列栽植方式,单一的植物配置,如某城市的一个道路绿化栽植,整个道路绿化带内,全采用一种常绿小叶榕并列满植,树下全为麦冬一片,虽满眼绿油油一片,却缺乏“美化”的感受,行人和车辆路过此地时,感觉不是城市道路,而是苗圃。还有的植物造景设计,片面强调绿色、绿量,热衷常绿树种,对落叶的树种不感兴趣,认为落叶树种冬季景观效果不佳,而且落叶有伤城市大雅,殊不知落叶树种,从春季至冬季期间,叶片绿变黄或变红,一年四季有景,充分表现四季季相变化,与常绿植物相搭配,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态和色彩自然组合,共同构建出一幅四季有景,生机勃勃的生命变化季相,可谓真正地自然美。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重视植物的景观、美感、寓意和韵律效果,产生富有自然气息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而不是简单单一的园林植物绿化栽植。上述道路绿化项目,为什么没有考虑:道路植物配置是否缺乏寓意和主题?植物配置是否层次和品种单一无变化,缺乏多样性和丰富的韵律等等,为什么不利用这块宝贵的绿地做成一个园林景观作品,乃至地区一个主要的特色。
2 盲目照搬,水土不服
前些年一些植物造景设计盲目崇尚欧式园林,偏爱以植物材料构成图案的效果,热衷于把植物修剪形成整齐划一的色带或几何形体,笔者肯定西式规则式造型园林有它独特的一面,但认为外来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能盲目照搬,这毕竟是泊来品,没有文化根基底蕴,市民很快就对这种人工气息浓厚而缺乏生命力,千篇一律的东西产生了审美疲劳。
近些年来,一些植物造景设计热衷于引进外来树种,而摒弃本地乡土树种,植物生长有它的生长特性,南方树种喜温,北方树种耐寒,包括地域性的光照、土质、水质等因素差异均有所不同,外来树种的引进的成活养护成本相对较高,成活率也难保证,而且因为生长环境的差异,后期也难生长到最佳,实为鸡肋。特别是现在的大树进城潮流涌现,更是助推了这一风气,如在重庆生长很好的喜温和高光照的高山榕,引进某气候温和城市后,大批陆续死亡,即使存活下来也表现不佳,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在倡导节约型园林的今天,以上2种作法都是不可取的。作为世界园林之母的中国,祖国的园林博大精深,可以挖掘的东西还很多,可以更加发扬光大。乡土树种生命力强,表现好,成本低,只要植物配置科学合理,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够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一样精彩。
3 植物造景配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城市植物造景,要充分考虑与城市功能相结合,有些城市植物造景工作者因片面强调景观效果而忽视该植物造景所处的周边环境及位置,未充分考虑这块绿地植物造景的功能性和科学合理性。举例说明:某城市新火车客站,绿化设计者为了表现绿化的效果,采用多株高大乔木群植在火车客站主题建筑两侧及四周,立体绿化效果明显,表现力强,但是,却忽视了火车客站作为人流量大,内外地旅客的集散点,为了方便管理和使用,需要的是宽广的视野,群植的高大乔木遮挡了外地旅客的视线,造成游客的不便及车站管理的不便。
其它例子很多,在古典园林风格式的街头绿地中加入欧式植物造型主题(如欧式花盆组景、欧式植物造型等),不伦不类,破坏整体风格。又如若大一个大广场,全是草坪,未见一株高大乔木,夏天游人连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等等。城市绿化植物造景要充分考虑其在当地区域发挥的功能性是否科学合理性。功能、美化和谐的科学统一才是一个好园林景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