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摘 要】在现代繁忙的都市中,人们出行和工作速度加快,疲倦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车水马龙,穿梭在密集的城市高楼中,空气、泥土和水受到污染,人们急需一个优良的生活环境。21世纪,是一个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时代,注重生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的环境也是一样的,园林景观设计和城市环境规划也随之发展,人们意识到生态园林景观的重要性,园林规划也成为了城市一种标志。生态园林景观是自然园林的人为二次创造,是创造一种良好生活环境的艺术表现。本文从园林设计在城市中的作用、特点和要素并结合现实案例对其进行探析。 

  【关键词】生态、园林景观、城市环境规划 

  一、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基于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这一密切关系。 

  二、城市景观的分类和作用 

  城市景观包括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两类。人工景观有楼房、马路、广场、河堤等等;自然景观有来自大自然的和人造自然景观,就是我们所说的园林,以绿色植被为主。 

  园林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物质上和对精神方面的要求,主要是要以人为本,把生态环境、人文社会文化、娱乐、经济等方面融合在一起,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园林设计在城市规划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美化、休闲娱乐给人的一种回归自然的享受。 

  三、园林设计的特点有: 

  1、园林可以突出城市特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成历史、地理和发展规模等特点。园林设计就是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规划,要反映出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记录历史事件和故事。可以让游客在游玩其中就可以了解到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浓厚文化底蕴。 

  2、园林设计还可以塑造城市的形象。园林的设计可要融入人们的城市生活中,一个园林设计可以影响人们的精神文明;对于一个游客来说,园林设计就是这座城市的形象。 

  四、园林设计的要素 

  (一)地形 

  1. 首先对地形进行分析探究,要掌握地形的结构和方位,如地形的坡度、形态等因素,同时也要对对各不同的用地、空间以及其它因素与园址地形的内在结构保持一致。 

  2. 绘出园址的地形图。绘出等高线、地界线、原有构筑物、道路及现存植物。原始地形图可通过现场勘测、地图测绘或航测等方式绘制而成。 

  3. 排水问题,要考虑防止水土流失,多种一些植被,太平坦不利于排水,要调节好地表排水和引导水流方向,这是园址地形设计的重要而又不可分割的部分。 

  (二)植物 

  1. 风景园林师要通晓植物的综合观赏特性,熟知植物健康生长所需的生态条件,以及对植物所生长的环境效应的了解方面。 

  2. 因为,地被和灌木一般先于乔木达到成年,因此,设计师还需拟定一项定期更换衰老灌木和地被植物的计划。 

  3. 一般植物在室外环境汇总能发挥三种主要功能:建造功能、环境功能及观赏功能。 

  1)建造功能:植物能在景观中充当建筑物的地面、天花板、墙面等限制和组织空间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视线的方向。在涉及植物的建造功能时,植物的大小、形态、封闭性和通透性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 

  2)环境功能:植物能影响空气的质量,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3)观赏功能:因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和质地等特征,而充当景观中的视线焦点。也就是说,植物因其外表特征而发挥其观赏功能。 

  五、实例探究 

  因城市绿化对社会经济有显著推进作用,使得园林规划在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结合自己的城市特色进行生态园林景观规划。例如, 1991年开始的《上海2050 绿地系统规划》;南京市中心城区由于天然的地理条件及历史人文景观因素形成的条带式绿地系统模式; 苏州市、三亚市利用水系网络形成的网格式绿地系统;杭州市利用周围的山、水等地形地貌形成的环绕中心城区的环状绿地系统;桂林市的分散集团式城市结构间的放射状的楔形绿地系统,将田园的优点引进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秩序和弹性;等等。 

  苏州园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特点是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它形成在人口多和缺少自然风光的城市里,人对自然喜爱,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己居住的环境进行美化和改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好,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人们居住文明,一度影响整个江南建筑格调,促使民间对建筑的思考,懂得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体现出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结语: 

  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化废为宝,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在城市规划一定创造一个人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环境,人类依赖自然,尽可做到不破坏自然环境,21世纪的城市需要可持续发展, 需要生态绿色环保, 需要成为"山水城市"、"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1]沈显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2008-9-1) 

  [2]李翠;论我国经济发展也生态环境关系[J];商业经济;2011年15期 

  [3]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第1版 (1989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