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CLD的营造与规划理念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昭乌兴大”土地一级整理规划为例,探讨了城市设计中的新课题——城市中央生活区的营造与规划。强调科学理性的分析,创造性的规划空间结构,打造适居、亲民、活力的“城市CLD”。

  关键词:城市规划、21世纪城中央生活区,城市CLD、鱼跃、愉悦、逾越

  

  一、 规划要求

  1、用地概况:

  基地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东路以北、昭乌达路以东、乌兰察布路以南、兴安南路以西,由四条城市住干道围合成“四方新城”。方城总占地面积约1176亩,其中保留三十五中地块、老干局地块、金宇文苑地块、内大学生公寓、新桥小学、阳光明座、德美公寓以及内蒙古医院地块,其它区域均纳入本次规划范围,总规划用地530亩,建设面积约440亩土地(合计292,296平方米)。  

  2、规划背景:

  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呼和浩特,为蒙古语,汉意为“青色的城市”,即青城。

  赛罕区地处呼和浩特市东南部,是呼和浩特市重新区划后的一个新型城区,城区面积居市四区之首。本次规划范围接近城市中心三区交界处,离城市中心零距离,地段优势独特。

  近年来,青城的城市规划、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住宅区的成熟都为本次规划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希望规划后塑造呼市新的区域标识,打造适居、亲民、活力的“中央生活区”。

  3、四大区位优势:

  在规划初期,对基地进行SWOT分析,总结基地四大优势:

  交通可达性——两横两枞城市主干道围合出“四方新城”。交通便捷顺畅,离城市中心咫尺之遥。拥有地块开发的黄金要素:“地段、地段、还是地段”。

  周边多校环绕的书香氛围——呼和浩特的高校园区集中与此,周边有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书香阵阵,文化氛围浓厚。

  绿意公园的生态性——基地西侧为满都海公园、形成城市绿肺。基地北侧为乌兰察布路街心公园,成为规划区内绿脉的源头,增加绿色的可达性与参与性。大大提升规划区域的生态优势。

  商业中心积聚人气——基地周边文化商城、鼓楼商圈、大型超市、百货齐全,定义为城市中心区概念。

  这些成为中央生活区的优越要素。

  二、规划理念形成:

  1、规划目标:

  建立一个多功能的、生态化的、充满活力的都市生活区,打造呼和浩特的“CLD”——21世纪中央生活区21thCENTRELIVINGDISTRICT。  

  一条绿城交融的规划结构

  一种亲切宜人的公共空间环境

  一种多样化的城市生活形态

  2、理念演变

  鱼跃——愉悦——逾越

  鱼跃龙门,不断追求新的高度。图形蜕变演绎

  愉悦的居住体验,倡导适居理念,体会生活life的美好。

  逾越时代,超越发展,建立新兴都市中央生活区。  

  三、规划空间实现

  通过空间格局的规划,合理组织车流与人行,提供商业购物和绿化休闲来实现共建舒适的中央生活区。

  1、规划空间结构

  一脉(绿脉生态轴)

  从北面街心花园为源头沿三十五中西巷引入鱼形绿脉,几何对称手法组织各节点重要功能建筑,大气而精彩,成为整个规划区的脊梁。

  绿色长廊加上景观叠翠提升整个区域的生态效应,串联起序列开发地块,让晶彩新城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街(社区商业体系)

  位于地块南侧中央的,富裕街已形成特色商业街,与之呼应的三十五西巷和桃李巷也作为社区商业街形成CLD生活轴。

  三心(开敞城市广场,形成商业、酒店、文化中心)

  作为方城之睛的三个节点中心地块,成一等边三角形,成为各个方向的引导。不但承担起城市商业文化中心的地位,更将作为呼市新建筑的城市地标。

  四区(高科办公区、商业酒店区、公寓办公区、高级住宅区)

  高科办公区——规划区形象工程,双塔楼成为标志建筑,俯瞰内蒙古大学。同时昭乌达路为城市南北向主干道,成为呼市的门户形象建筑。

  商业酒店区——位于大学东街和兴安南路转角E地块。规划为商场和酒店,提升住宅区的开放性。

  公寓式办公区——位于西侧兴安南路F地块。在创造建筑空间序列感的过程中又提升了商业办公价值。

  生态住宅区——集合地块资源共享,分成适当规模生态住宅组团,有机而又独立地建立多个城市住宅细胞体。

  2、 交通系统规划

  车行道路分级断面形式,采用四级道路体系,加强交通可达性和便捷性。

  第一级为两横两纵城市主干道,体现交通快速可达性,三段式四车道,中间隔离栏,公建机动车出入口,住宅区限制机动车出入口。

  第二级城市次干道,三段式机非分离双车道,结合绿化设置宽阔人行道,设置地块机动车出入口。

  第三级城市支路,既CLD内主道路,沿街为商业连续面,考虑车行出入口与人行出入口的合理安排。

  第四级规划区道路,住宅区内沿景观脉络设计组团主道路,6米宽,最大限度减少道路对环境的影响。

  3、停车系统规划

  各地块停车采用“大集中,小分散”原则。

  在集中公建用地中间安排大型地下停车场。北面结合商业风情街也设计了中型停车场。

  各住宅区用地中按照住宅户数40%比例配置,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位户比要求。

  居住区地上停车——结合组团路靠外围集中设置,尽量减少停车对环境的影响。

  居住区地下停车——多层组团集中在中央公园下设置,同时高层分组团单独规划地下车库。

  4、 步行系统规划

  采用人行道、步行广场和人行天桥结合体系,提高生活区可达性和便利性。

  城市支路均设4米人行道,结合商业成为连续步行街。

  沿桥靠西街和三十五中西巷、桃李巷路口设计市民生活广场,沿乌兰察布路设计绿化广场,沿大学东路东西两端设计商业广场,形成有序列的城市共享广场。

  住宅区内沿绿脉设计步行景观道路,加强生态的渗透。

  5、 景观绿地规划

  以大面积生态绿轴为基础,以商业林荫道为骨干,以广场绿化和街心花园为特色,形成点线面相交织的网络化绿化体系。

  北侧街心绿地作为绿化中“点”的概念,位于整个基地的起点源头。

  从北面街心花园为源头沿三十五中西巷引入鱼形绿脉,几何对称手法组织各节点重要功能建筑,大气而精彩,成为整个规划区的脊梁。鱼形生态绿轴,和生活景观道路线形绿化整合在一起。成为“生态线”。

  住宅地块中自由灵动的组团点式绿化和边界围合线形绿化构筑住区环境。形成深浅浓淡的“绿面”。

  6、商业体系规划  

  “起—承—转—合“的市级商业体系

  从昭乌达路和大学东街路口起,设计城市商业体系,大型shoppingmall,结合双子办公塔楼,引导整个城市生活区的商业形象。沿桃李巷承接设计商业街,起到商业延续的作用。延伸到桥靠西街路口转至三十五中西巷,扩大商业节点,成为中央生活区的商业中心,服务整个住宅区域。最后商业延续至北面乌兰察布路,与街头绿化合二为一,使商业、绿化、广场道路完美结合。

  围合住宅组团规划社区级商业,面对城市主干道形成商业连续面

  7、 开放空间规划

  “一轴三心”城市开放空间

  生活轴:

  位于地块南侧中央的,富裕街已形成特色商业街,与之呼应的三十五西巷和桃李巷也作为社区商业街形成CLD生活共享空间,成为中央生活区居民的公共客厅。集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提高市民生活可达性、便利性、参与性。

  城市广场:

  主要指为市民和宾客的集会活动提供服务的公共空间。规划中最主要的是生活轴两端的景观绿化广场和办公文化广场,共同构成城市开放空间。他们以各自不同的尺度、形态、绿化和活动功能,容纳市民多样性的活动。是城市CLD最繁华、最具活力的公共活动广场。

  8、城市设计及建筑天际线

  以区域、节点、标志、道路和边缘为设计手法作为出发点进行城市设计。

  同时根据轴线布局景观视觉中心,结合地标建筑形成城市识别感。注重虚实对比,引导绿化渗透入各个公共建筑开放空间。

  注重城市天际线的控制,建筑高度强调从多层到高层的序列感,又考虑各区域各地块的用地平衡。

  住宅区规划布局以“南低北高”为原则,点式景观高层为小区高点,合理规划安排间距,满足日照需求。

  

  参考文献:

  1、《城市设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第3版)》王建国东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