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阐述了园林设计地依据和原则,归纳出园林设计的3种方法。
关键词:园林设计;依据;原则;方法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更有着众多名山大川的钟灵毓秀,从而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造园艺术遗产。从殷周时期的“灵囿”作为中国园林的起源,至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秦汉时期的建筑宫苑,唐宋写意山水园,到清代保留下来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园林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的独特风格。
1.园林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1.1科学依据
在任何园林设计过程中,要依据有关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如在建造园林前,设计者必须详细了解公园所在地的水文、地质、地貌、土壤状况,这些科学依据既可为园林的地形改造、水体设计等提供物质基础,又可避免在建造中产生水体漏水、土方塌陷等工程事故。同时在种植各种花草、树木时,也要根据植物的生长要求,生物学特征以及不同植物的喜阳、耐阴、耐旱、怕涝等生态习性进行配植。所以,园林设计的首要问题是要有坚实的科学依据。
1.2社会需要
园林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要反映社会的意识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所以,园林设计要体察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态,了解他们对公园开展活动的要求,创造出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层次游人的需要。
1.3功能要求
园林设计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因此,园林空间应当富于诗情画意,处处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令人流连忘返。
1.4园林设计的原则
“适用、经济、美观”是园林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园林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要求做到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园林设计首先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一层意思是“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一层意思是园林的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即使是皇帝,在建造帝王宫苑颐和圆明园时,也要考虑因地制宜。如颐和园原先的瓮山和瓮湖已具备大山、大水的骨架,经过地形整理,仿照杭州西湖,建成了以万寿山、昆明湖为山水骨架,佛香阁为全园构图中心,主景突出的自然山水园。园林设计在考虑是否“适用”的前提下,其次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正确的选址,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本身就减少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的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办好事。再次,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即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美观要求可处于最重的地位。实质上,美和美感本身就是一个“适用”,也就是它的观赏价值。总之,在园林设计过程中,“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2.园林设计方法
2.1轴线法
一般轴线法的设计特点是由纵横2条相互垂直的直线组成,控制全园布局构图的“十字架”,然后,由两主轴线再派生出若干次要的轴线,或相互垂直,或成放射状分布,一般左右对称,图案性十分强烈。轴线法设计的规则式园林最适合于大型、庄重气氛的帝王宫苑、纪念性园林、广场园林等,如中国故宫内的御花园、印度泰姬陵等园林设计精品。北京紫禁城的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尽端,设计者将它的中轴线和故宫的轴线重合。建筑布局按照宫苑模式,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园路布置亦是纵横规整的几何式,山、池、花木在规则、对称的前提下有所变化,其总体设计于严整中又富于变化,显示了皇家园林的气派,又具有浓郁的园林气氛。
2.2山水法
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园可说是山水法设计的典范。山水法的园林设计特点,就是把自然景色和人工造园艺术,包括园林五大要素的改造巧妙地结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山水法园林设计“巧于因借”,“精在合宜”。一是借景可分园内借和园外借;二是凡是人的视线所及,必须做到收进关好能成景的形象。如颐和园西边的玉泉山、玉泉塔,远看好像在园内,为颐和园的组成部分,可实际距离相隔约约1km。再如承德避暑山庄附近的磬锤峰,专为观赏日落前后的借景,这些借景,均起到为园林增辉添彩的作用。
2.3综合法
所谓综合法是介于绝对轴线法、对称法和自然山水法之间的园林设计方法,又称混合式园林。由于东西方文化的长期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使园林设计方法更加灵活多样,逐渐地形成现代中国自然山水园的风格。
关键词:园林设计;依据;原则;方法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更有着众多名山大川的钟灵毓秀,从而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造园艺术遗产。从殷周时期的“灵囿”作为中国园林的起源,至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秦汉时期的建筑宫苑,唐宋写意山水园,到清代保留下来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园林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的独特风格。
1.园林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1.1科学依据
在任何园林设计过程中,要依据有关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如在建造园林前,设计者必须详细了解公园所在地的水文、地质、地貌、土壤状况,这些科学依据既可为园林的地形改造、水体设计等提供物质基础,又可避免在建造中产生水体漏水、土方塌陷等工程事故。同时在种植各种花草、树木时,也要根据植物的生长要求,生物学特征以及不同植物的喜阳、耐阴、耐旱、怕涝等生态习性进行配植。所以,园林设计的首要问题是要有坚实的科学依据。
1.2社会需要
园林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要反映社会的意识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所以,园林设计要体察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态,了解他们对公园开展活动的要求,创造出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层次游人的需要。
1.3功能要求
园林设计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因此,园林空间应当富于诗情画意,处处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令人流连忘返。
1.4园林设计的原则
“适用、经济、美观”是园林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园林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要求做到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园林设计首先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一层意思是“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一层意思是园林的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即使是皇帝,在建造帝王宫苑颐和圆明园时,也要考虑因地制宜。如颐和园原先的瓮山和瓮湖已具备大山、大水的骨架,经过地形整理,仿照杭州西湖,建成了以万寿山、昆明湖为山水骨架,佛香阁为全园构图中心,主景突出的自然山水园。园林设计在考虑是否“适用”的前提下,其次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正确的选址,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本身就减少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的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办好事。再次,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即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美观要求可处于最重的地位。实质上,美和美感本身就是一个“适用”,也就是它的观赏价值。总之,在园林设计过程中,“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2.园林设计方法
2.1轴线法
一般轴线法的设计特点是由纵横2条相互垂直的直线组成,控制全园布局构图的“十字架”,然后,由两主轴线再派生出若干次要的轴线,或相互垂直,或成放射状分布,一般左右对称,图案性十分强烈。轴线法设计的规则式园林最适合于大型、庄重气氛的帝王宫苑、纪念性园林、广场园林等,如中国故宫内的御花园、印度泰姬陵等园林设计精品。北京紫禁城的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尽端,设计者将它的中轴线和故宫的轴线重合。建筑布局按照宫苑模式,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园路布置亦是纵横规整的几何式,山、池、花木在规则、对称的前提下有所变化,其总体设计于严整中又富于变化,显示了皇家园林的气派,又具有浓郁的园林气氛。
2.2山水法
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园可说是山水法设计的典范。山水法的园林设计特点,就是把自然景色和人工造园艺术,包括园林五大要素的改造巧妙地结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山水法园林设计“巧于因借”,“精在合宜”。一是借景可分园内借和园外借;二是凡是人的视线所及,必须做到收进关好能成景的形象。如颐和园西边的玉泉山、玉泉塔,远看好像在园内,为颐和园的组成部分,可实际距离相隔约约1km。再如承德避暑山庄附近的磬锤峰,专为观赏日落前后的借景,这些借景,均起到为园林增辉添彩的作用。
2.3综合法
所谓综合法是介于绝对轴线法、对称法和自然山水法之间的园林设计方法,又称混合式园林。由于东西方文化的长期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使园林设计方法更加灵活多样,逐渐地形成现代中国自然山水园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