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对草灌结合的多样性生物复合固坡技术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旨在为公路、铁路等生物护坡技术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字:多样性生物 复合 护坡 绿化

甘肃省近几年已建成高速公路六条约1000多km,由于甘肃省是一个多山的省区,公路多穿越梁峁与冲沟交错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公路所经路段地质条件复杂,土壤多以失陷性黄绵土为主,加之公路建设过程中土石方的挖掘移动较大,形成许多挖方和填方坡面,虽然在坡面进行了投资巨大的工程护坡措施,但是,单一的工程护坡措施不但造价高,而且坡面压力大,天长日久易滑坡或塌方。为克服单纯工程护坡技术之不足,本文对多样性生物复合护坡技术进行了探索,旨在为公路、铁路等生物护坡技术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1.1 自然概况试验于起至时间为2002年3月~2003年11月,实验地选在甘肃省第一条按照国际通用规范菲迪克条款执行的国道312线兰州柳沟河至忠和高等级公路高边坡上进行,坡面10~45o,海拔1514~1752m,年平均气温7~8.4℃,年平均降水量350㎜,无霜期160d,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多风沙,夏秋炎热降水量大,冬季降水量小而寒冷,降水量年际变化悬殊,丰、枯水年出现的频率相当大。

  1.1.2 地质概况绿化带土壤中存在施工过程中留下的石灰、砾石等杂质使得绿化用地受到严重污染,肥力大大降低。种植前土为未耕作的生土,土壤结构性差,肥力低,盐分含量高,盐碱度大。

  1.2 实验设计采用预制块菱形框架(1.5m×1.5m)或浆砌石拱形骨架(3.0m×3.0m)+生物地被复合护坡技术,取阳坡坡面处理好后在其内移栽或种植多种草类和灌木混交,对照为单一的草类和灌木;三种栽植方式间隔一排菱形块栽植。

  1.3 实验方法2002年3月上旬改良土壤,4月上旬建植混播草坪,4月中旬栽植小灌木,建植后按常规技术管理,观察记录出苗、成坪速度、高度、盖度等,分析评价防护效果。

  2、生物物种选择与施工技术

  2.1 多样性生物物种选择供试验的生物植被选择时应以抗旱、耐瘠、耐盐碱等抗性较强、耐粗放管理的草种和小灌木为主,最佳草种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灌木为一年生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建植前用小铲疏松土壤,菱形框架施石膏10g、复合肥100g左右,拱形骨架施施石膏40g、复合肥400g左右。

  试验采用种子直播、苗木栽植的建植方法:①种子直播法:试验区Ⅰ每个菱形框架内沿等高线开沟沟宽5㎝,沟间距5㎝,播种20g,播后覆土2~3㎝,保持苗床低于工程防护块3~4㎝②苗木栽植法:试验区Ⅱ每个菱形框架内沿等高线50×50cm行间距挖鱼鳞坑,每坑内栽植紫穗槐2~3株③草灌混播法:先按照苗木栽植法挖鱼鳞坑栽植紫穗槐,空地再按种子直播法进行草坪建植。

  2.2 多样性生物复合护坡施工技术小灌木紫穗槐移栽前3h进行截干截干长20㎝,0.5h前紫穗槐按0.02%的生根粉水溶液侵根,然后按0.5%保水剂、10%的复合肥拌泥浆蘸根;鱼鳞坑开挖为“品”形栽植。草坪建植后用细孔喷头连续喷水,保持苗床湿润,出苗后按常规管理技术管理;小灌木采用小口径软管“少量多次”逐坑灌溉。

  3、结果与分析

  3.1 绿化美化效果紫花苜蓿播后10d全绿,播种后22d幼苗高度达3~5㎝,已完全现绿(表1)。因浇水冲刷,种子及幼苗偏向坪床或鱼鳞坑下边缘分布。比较而言,草灌混播具有建坪块、覆盖度大等优点,但具有出苗层次不齐的缺点。

  表1 菱形块内草灌地被建植效果

建植方法 建植时间(月、日) 出苗期或发芽期(月、日) 成坪时间或成活时间(月、日) 盖度(%) 株高(㎝) 均一性
种子直播 4.5~4.7 4.10 5.15~5.25 48.6 12.0 均匀
苗木栽植 4.15~4.17 5.2 5.20~6.5 42.0 22.6 均匀
草灌混播 4.5~4.17   5.15~6.5 64.8 21.2 较均匀

  注:盖度、株高、均一性为多次调查结果平均值

  3.2 保持水土能力由于草类涵养水源、树冠截留、苗根蓄水、林地渗透的作用,从而减少了地径流量和减缓了径流速度,减轻了土壤侵蚀。三种建植方式比较而言,在保持水土能力方面依次为:草灌混播>种子直播>苗木栽植(降水量多、持续时间长、雨强小情况下)。

  表2 菱形块内草灌地被地径流泥沙量测定

雨量(㎜) 历时(时:分) 平均雨强(㎜/h) 径流量(m3/km2) 土壤侵蚀量(t/ km2)
种子直播 苗木栽植 草灌混播 种子直播 苗木栽植 草灌混播
75.6 7:43 9.8 430.4 435.9 364.3 25.30 21.21 14.36
36.5 0:40 54.75 415.32 413.26 306.14 9.41 10.91 6.26
40.1 4:15 9.44 2876.4 2768.8 1865.4 5.24 3.32 2.14

  3.3 改良土壤作用所选用试验草灌均为豆科植物,根系具有根瘤,对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和增加土壤养分状况效果明显。据测定三种建植方式,在改良土壤方面能力大小依次为:草灌混播>种子直播>苗木栽植。

  表3 栽植前后菱形块内土壤理化性测定

栽植前后 全氮N% 全磷P% 有机质% PH值 全盐% 备注
种子直播地 0.17 0.22 2.90 7.80 1.04  
0.24 0.17 3.02 7.68 0.96  
苗木栽植地 0.18 0.22 2.89 7.85 1.06  
0.23 0.18 3.00 7.70 0.94  
草灌混播地 0.18 0.21 2.90 7.88 1.03  
0.30 0.15 3.22 7.60 0.87  

  注:栽植前土壤施肥后测定,土层均以厚度30㎝以内测定

  4、小结

  根据试验过程中单个种植草坪边坡、单个灌木边坡与草灌木边坡绿化防护效果来看,草灌结合的生物固坡技术,一方面比较具有建坪块、覆盖度大的特点。另一方面能很快形成比较稳定的保持水土、降低地表径流的植群落;草、灌木结合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边坡生物防护方式。我们力求采取草、木本相结合使用的防护结构;灌木、草类固坡的方式,即结合草类、灌木护坡各自优点,通过人工的方式诱导,加速植物的生长、演替,使绿化后的植物群落与相邻地区相互吻合,以达到边坡形成保持水土、降低地表径流的自然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孙吉雄,草坪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0

  [2]李银 、刘存琦,草坪绿地规划设计与建植管理技术。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7

  [3]赵金融、孙立达、朱金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灌木。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10

  [4]王玉太、王维平,浅谈公路建设的水土流失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水土保持通报,1991.19(1):61-62

  [5]刘建宁、阎柳松等,工程—生物复合防护技术及其效果。草业科学,1998.1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