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不断地推进、完善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保证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本人工作经验和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通过分析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论述了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可供相关行业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利,可持续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S157.1文献标识码:A 

  1.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水是人类无法用别的任何东西可代替的资源。水利,也就是对水的开发利用,包括保护水资源的储存和爱护、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对水资源的节约水利事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但是,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灌溉技术落后、水的利用率较低,以及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水污染、水环境问题等。因此,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 

  其中,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科学评估并妥善处理水土资源有限性和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其直接后果将是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危及国家生态安全,加剧贫困程度,势必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并有可能引发资源危机。 

  2.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2.1水土流失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不但分布范围广、面积大,而且侵蚀类型多,危害十分严重。我国的农业耕垦历史悠久,大部分地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为12%,有些地区不足2%,水蚀、风蚀都很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沙化,沙尘暴频繁发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 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平均每年土壤流失量 50 亿吨。水土流失现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大量肥沃的表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力的持续下降;江、河、湖、泊、水库等泥沙淤积,水利设施的蓄、排水能力大大降低,调控、抵御洪水与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削弱。 

  2.2淤塞水利工程 

  在降雨等的侵蚀下,由于缺乏植被的保护,裸露的土壤表层在大雨的冲刷下,大量的泥沙流入江河和水库,造成水库泥沙淤积,直接影响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和使用的寿命,还可能发生漫坝和垮坝等灾害。大量泥沙入河后,抬高了江河的河床,降低了其泄洪的能力,导致泄洪不畅,水位上涨,造成洪水等灾害的发生。 

  2.3泥石流等灾害加重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变化使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如遇暴雨,容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这些山地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 也将破坏农田、山塘、水库等水利设施,有的还会影响航运乃至河道断流。 

  2.4水环境质量的降低 

  随着洪水的次数增多,大量的泥沙流入江河,加大了江河的含沙量,使水体的浑浊度增加。同时,土壤中含有的有害物质随着土壤直接流入江河,使水体遭到污染。水土流失的日益加剧,直接导致水污染加重,特别是在江河的枯水季节,由于水体的稀释能力有所下降,加快了水污染的速度。所以,水土流失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2.5干旱、洪涝灾害加重 

  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枯水季节含水量减少造成干旱。但在雨季恰恰相反,特别是在山区,植被大量遭到破坏,地表土体流失严重,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山区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暴涨暴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发生洪涝灾害,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 

  3、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 

  3.1减少洪涝灾害 

  水土保持种植的森林植被对降雨有15-40%的截流作用。森林具有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这三大层次对降雨分别起着截留、拦蓄和入渗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使得降雨不会立即在坡面形成径流,大大地滞留、阻延了径流的发生,促进了水分的下渗,形成壤中流或地下径流,在雨后或旱季缓慢流出,起到补充水源作用。植被多层次遮蔽地面,对雨水起着突出的分散和消力作用,削弱雨水对地表的溅蚀。地表枯落物使雨水分散成水膜后,缓慢地渗入土中的份量一般占总降水的 50%以上。减轻了降水形成径流后对地表的冲蚀。同时,由于降水受到植被及枯落物的阻拦和滤积,即使在暴雨情况下,流出的也是潺潺清流,这是植 被调剂和过滤地表径流的作用,是其它措施不能替代的。林地植被根系对土体有很大的固持作用,对防治土壤侵蚀的作用尤其明显。 

  3.2减少泥石流等灾害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从工程和生物措施综合治理着手,做到山、水、田、林统筹规划,增加森林植被,减少蒸发和曝晒,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避免坡体开裂松动、抑制滑坡体活动下滑,有效控制形成泥石流的松散固体物质,从而减少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3.3减少泥沙量,保护水利设施 

  水土保持通过因地制宜、科学布设各项治理措施,可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如坡改梯、截排水沟、蓄水池、沉沙池以及水土保持林、经果林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植物措施得建设通过改变微地形,改变地表径流的运动形态而将降水留住,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和流失,不但能增产增收,还可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水渠、坝塘等水利工程的泥沙淤积,增加库塘蓄水、降低因泥沙淤积产生的维护费用,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 

  3.4提高水环境质量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多措并举,不断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重建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在保水、保土、保肥的同时,降低了河流泥沙含量,过滤和吸收了大量有害物质,从而避免或减少了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提高了水环境质量。 

  4、结语 

  水利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土保持在水利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一面,是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保护地表植被,有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防止产生大量的泥沙,保护河道、水利设施,加强河道和水库等防洪能力;有利于改善江河湖泊的水体质量。因此,全社会应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要不断地推进、完善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保证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媛媛.浅析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技创业家.2013年第5期(上) 

  [2] 代德富,夏安付.东川区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铁大梁,杨春雨. 水土保持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北京农业.2012年10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