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由于大量树木不断遭到砍伐,植被覆盖率不断减少而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重,坡面土地水土流失的现象尤为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坡面土地必须充分利用格局变化进行水土保持。 

  【关键词】坡面土地;格局变化;水土保持 

  由于环境不断恶化,植被破坏严重,很多地区都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这一生态问题受到如地形、植被、土壤、土地利用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影响水土流失的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为土地利用方式。尤其是对于坡面土地而言,通过改变土地格局能够达到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一、土地格局对水土保持的重要影响 

  在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当属黄土高原,而且其坡地占地面积非常巨大,作为极易受到风蚀、水蚀等各类侵蚀的环境脆弱地带,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受到了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为了改善该地的生态环境,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等一系列工作被广泛展开,对土地的利用以多种形式呈现,如草地、果园、坡耕地等形成了多种坡面土地的利用格局。不同的土地格局会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发生机制产生影响,因而不同的土地类型应该辅之相契合的土地利用格局,以达到水土保持的最佳效果。对土地格局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能够使水土的养分和水分得到良好的保持,保证植物能够健康生长,从而发挥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减少水土流失。对土地利用格局进行合理配置能够合理有效地控制坡面土壤径流侵蚀,从而实现水土保持的目标。由于利用坡面土地格局进行水土保持的经验相对较少,为了积累相关经验,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格局的坡面土壤水分和土壤质量分布情况来进行坡面不同利用格局的效果分析,以便能够积累经验在整个坡面土地水土保持方面得到推广应用。 

  二、坡地利用格局与土壤水分和土壤体积质量空间分布的关系 

  由于不同坡地利用格局的土壤含水率各不相同,经过观测发现,土壤含水率呈现动态变化的特点,随着降雨量的不断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也会呈现上升状态,如果被测定地区降雨量非常少或者该地区正处于强烈蒸散时期,那么该地区土壤水分的测定值也就相应较低。如果被测定地区降雨量非常大,那么该地区土壤水分的测定值也就相应较高。由此可知,土壤水分含量的高低与降水量的补给以及土壤水分的蒸散损失相关联。为了能够使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到更加生动的反应,进行不同坡面土地利用格局小区表层土壤水分分布情况的绘图工作,土壤含水量受到植被格局、降雨量和地形的影响。如果坡度差异不大,那么土壤水分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格局下差异非常明显,随着坡度的增下降,土壤水分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景观位置的差异对水分的空间差异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如果土壤水分分布格局差异较大,那么土地利用格局能够造成土壤水分呈现板块镶嵌分布的不同格局。不同的土壤体积重量水分含量也各不相同,雨水渗入能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黄土高原地区属于超渗产流的产流机制,如果发生强降雨现象,而且降雨强度超过了斑块土壤的入渗能力,土壤周围的斑块能够发挥对径流的拦截作用,使降雨能够就地入渗。如果降雨强度大大超出所有斑块的入渗能力,才能在整个地区形成径流现象 

  三、坡面土地利用格局与径流侵蚀量之间的关系 

  如果降雨量较大造成该地形成较高的年产流量,那么该地的侵蚀效果也就更加明显,如果降雨时间较长但是降雨量不大,很难形成较高的年产流量,那么该地的侵蚀现象相对不明显。如果坡耕地的表层土壤水分随着坡长的增加方向也呈现相互增加的趋势,而坡耕地的土壤体积质量随着坡长的增加方向呈现出递减的趋势,那么就很容易在空间上形成连续的径流通道。降雨使雨水很容易在坡地表层形成径流,径流携带的地表泥沙能够对地表侵蚀量产生影响。坡地普遍存在植被覆盖率低且地表土层疏松的现象,因而很容易造成强烈的侵蚀现象。通过提高坡地表层的植被覆盖率,形成不同的土地利用格局,如进行灌木、绿豆、牧草的覆盖,能够使坡地形成不同土壤水分和土壤质量的斑块镶嵌的土地分布格局,使得坡面土壤的入渗能力各不相同,一旦发生降雨天气能够降低整个坡面形成径流的可能性。坡地上中下层的植被覆盖不相同则对降雨时形成的径流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譬如如果上中下层分别覆盖灌木、牧草和绿豆,经过观察可以发现坡地土壤表层水分和土壤体积质量呈现出高-高-低的格局,灌木和牧草均能够对降雨时形成的径流产生有效的拦截作用。 

  四、土地利用格局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土地利用格局的不同能够对水土保持发挥不同的作用,达到不同的保持效果,水土流失之所以能够与土地利用格局产生联系关键在于水分流和土壤养分。随着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土地景观格局的水分流的强度、水分流的数量以及土壤养分都会发生改变。如果坡地表面利用方式非常单一,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土壤侵蚀现象,这是由于过于单一的土地利用格局能够造成大量土壤养分在坡地堆积,一旦发生降雨天气,形成的径流能够造成土壤流失。为了减少土壤流失现象,提高水土保持效果,应该改变土地利用格局,合理进行坡面土地的空间布置,使之能够形成复合型土地利用结构而营造养分物质坡面不同的斑块状分布格局以发挥对上部坡面径流进行拦截的作用。养分物质坡面不同的斑块状分布格局很容易使水分流和土壤养分发生变化,随着这两者的变化还会造成土壤性质和生物活性发生改变,从而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现象。 

  通过加强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性能够减少降低土壤径流侵蚀,而加强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性可以通过实现不同土地的利用斑块结构来完成。植被的空间镶嵌格局能够对水和泥沙在坡面的分布产生很大的影响,裸地斑块与植丛斑块的镶嵌格局能够发水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鉴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对该地土地采取牧草地-农地-灌木以及灌木-草地-农地-草地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够使坡面土壤的空间变异性相对较高,能够达到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由于土壤性质存在很大的区别,土壤的初始含水量和土壤入渗能力具有空间变异性因而使得不同土地利用斑块产生径流的初始时间存在很大的区别。土地利用方式具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此外,土壤在前期的含水量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径流产生区以及非产流区呈现镶嵌分布的格局,坡面很难形成连续的径流,从而实现了水土保持的目标。将灌丛缓冲带建立在地形梯度上并使斑块面积得到有效减少从而使景观格局呈现镶嵌模式,也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现象。影响水土保持效果的因素还包括不同的植被构成方式、不同的土壤侵蚀量、植被过滤带的宽度以及长度通过合理布置以上因素能够减少土壤的沉积数量,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实现水土保持。由此可见,只要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镶嵌格局,就能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产生了的很大影响。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现象使水土资源相对短缺的现象不断加重。坡面土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更加严重,为了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必须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格局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广,黄高宝.雨量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9(11) 

  [2]张雪霞,陈丽华.黄土高原地区流域景观格局对水土流失影响的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1(5) 

  [3]邵明安,俞双恩.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土壤矿质氮空间变异性[J].农业工程学报,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