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土保持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以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及调整农村土地利用结构,水土保持产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种生态和产业的双重性决定了水土保持对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对水土保持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分析,提出水土保持工作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水土保持;农村;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7-0185-02    

  1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实践,特别是在水土流失地区要保护和合理利用好当地水土资源,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力,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发展地方经济打好基础。水土保持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水土保持是指针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宏观经济战略、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等多角度去全面透视和探索。水土保持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1 水土保持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1)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水土保持通过工程、林草、农业耕作等措施的有效结合,可以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和植被覆盖率,涵养水土资源,改善江河水流状况,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减少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水旱灾害的发生,减少入河泥沙和河道淤积。提高河道洪减灾能力,防止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发生,改善流域生态与环境。 

  (2)帮助农民脱贫奔小康。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收,还可以使生态建设与发展高效农业相结合,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民在第二、三产业上增收。 

  (3)有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把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山、水、电、田、林、路、草、房厕、池、管线、村镇、住宅、防洪、排涝、排污等统筹规划,把水土保持的理念渗透到新农村建设中,以水土保持的技术标准完成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2 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推动作用 

  (1)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财力保证。水土保持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决定了水土保持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通过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地方政府就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水土保持工作中来,广大农民以及各种社会资金也可以在水土保持中贡献更多的力量。 

  (2)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水土保持工作需要遵循自然规律,需要有先进科技的指导,通过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素质得到提高,增强了吸收、消化、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基础设施保障。水土保持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配合和支持,通过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可以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全面支持。 

  2 水土保持工作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水土保持法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现行的水土保持法对破坏水土保持设施、加剧水土流失行为的管理和处罚力度不足,措施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如开发建设项目申报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在法律责任中没有强制性措施,处罚的规定不具体且处罚的力度较轻,对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及人员管理形式等缺乏原则性规定,导致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形式五花八门,工作开展极不平衡。这些都导致了难以对造成水土资源破坏的行为实施有效打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2 经济投入成为制约因素 

  “十五”期间,水土保持投入虽有大幅度增加,但与严峻的水土流失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不同步。且每年对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的补助偏少,每年平均仅能完成3万多平方公里的治理任务。按照目前这样的投入和治理速度,200万km2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尚需近70年的时间,这显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3 科学技术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水土保持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也是如此。而现有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满足两者的需要,且落后于生产实践。如对水土流失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有待深入,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作用机理亟待加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健全,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尚未建立,一些关键技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科技推广体系还不够健全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水土流失防治的速度和质量,成为制约水保工作的瓶颈,并影响了农村可持续发展进程。 

  3 水土保持工作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修订水土保持法 

  需要尽快修订水土保持法,提高其法律效力,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和全体公民保护水土资源的法律责任和意识,加大对破坏水土资源和生态与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有效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护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为水土保持工作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保驾护航。 

  3.2 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投资效益 

  现行的水土保持项目投资机制是“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一个项目的实施,除了国家无偿投入外,要靠地方配套和农民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筹集,这两项是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群众自筹部分主要是投工投劳折款。目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山区县财政基础薄,配套项目资金比较困难;二是水保项目农民筹资投劳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与农村税费改革新形势不吻合的一面,虽然已纳入农村“一事一议”,但投工投劳数量较大,又加之受城乡剪刀差的影响,大量青壮农民工外出,群众投劳质量和数量受到影响。因此必须探索增加建设资金的筹集和融资机制,尽快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从已经发挥效益的大中型水利、水电等资源开发、工程建设项目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当地水土保持或上下游之间的补偿。同时,争取从各级水资源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经费用于水源区水土保持。另外在项目实施中,采取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检查验收,保证各项治理措施与工程的质量与进度,提高投资效益。 

  3.3 将水土保持纳入发展轨道,促进经济发展 

  水土保持工作也是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活动之一。水土保持工作只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改变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将水土保持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轨道,使其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区域突出不同特色产业建设。各地区要发挥本地的水土资源优势,形成对某一品种进行开发的模式,这样可以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更有利于产品的流通和生产。 

  3.4 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探索和建立科技协作的机制和途径。围绕重大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联合攻关,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科技资源的潜力。以科研单位之间有效的协作促进水土保持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努力将水土保持研究成果运用在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实践中。尽快建立和完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与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企业等之间的密切合作机制,把科研与生产真正联系起来。加强面向基层的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群众应用科技的能力,大力推动生态清洁型示范流域、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建设,通过典型引导推动面上推广,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 红,贾仁甫,李章林.新农村建设中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0(1):14~16. 

  [2] 张 瑜,乔翠梅,王 忠.新农村建设战略下的水土保持防治问题及对策[J]. 山东水利,2009(7):12~14. 

  [3] 邵天一,姜 斌.水土保持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水土保持,2009(1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