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汛
江河等水域的季节性或周期性的涨水现象。汛又分为春汛、伏汛(夏汛)、秋汛、凌汛、潮汛等。
2、汛期
江河等水域中汛水自始涨到回落的时期。我国各河流所处理位置和降雨季节不同,汛期长短不一,同一条河流的汛期各年也有早有迟。为了做好防汛工作,需要根据主要江河涨水情况规定汛期的起讫时间。
汛期又分前汛期、主汛期和后汛期。主汛期是极易产生洪水的时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通常称为“七下八上”),常被认为是我国防汛的关键时期。江苏省的汛期为每年的5月1日至9月30日。
3、防汛
为防止或减轻洪水灾害,在汛期进行的防御洪水的工作,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堤防、闸、坝、水库等防洪工程巡查防守;暴雨天气和洪水雨情预报;蓄洪、泄洪、分洪、滞洪等防洪设施的调度运用;发现险情时的紧急抢护,出现非常情况时采取临时应急措施和洪灾抢救等。
4、什么是洪水?我国的洪水有哪几种类型?主要的是哪种?
河流、海洋、湖泊等水体在较短时间内上涨超过一定水位,威胁有关地区安全,甚至造成灾害的水流称为洪水,又称大水。
洪水是江河水量迅猛增加及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洪水的形成往往受气候、下垫面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按地区可分为河流洪水、暴潮洪水和湖泊洪水等;按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川洪水、冰凌洪水、雨雪混合洪水、溃坝洪水等六种。
暴雨洪水是指由较大强度的降雨而形成的洪水。按暴雨的成因可分为雷暴雨洪水(也称骤发暴雨洪水)、台风暴雨洪水和锋面暴雨洪水。此外,山洪和泥石流也多由暴雨引起。
我国河流的主要洪水大都是暴雨洪水,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南方一些地区春季也可能发生。以地区划分,我国中东部地区以暴雨洪水为主,西北部地区多融雪洪水和雨雪混合洪水。
5、如何定量描述洪水?
定量描述洪水的指标有洪峰流量、洪峰水位、洪水过程线、洪水总量(洪量)、洪水频率(或重现期)等。洪峰流量是指洪水通过河川某断面的瞬时最大流量值,以立方米每秒(m3/s)为单位;洪峰流量相应的最高水位,称为洪峰水位。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江河的水位或流量为纵坐标,可以绘出洪水从起涨至峰再回落到接近原来状态的整个过程曲线,称为洪水过程线。一次洪水过程通过河川某断面的流量总和(水量),称之为该次洪水的洪量,常以亿m3为单位;水文上也常以一次洪水过程中,通过一定时段的水量最大值来比较洪水的大小,如最大3天、7天、15天、30天、60天等不同时段的洪量。
6、洪水频率和等级是怎样规定的?
洪水频率是指某一数量级的洪水随机变量出现的次数与系统随机变量总数的比值,用以表示等数值出现的可能性大小。通俗的讲,是用来表示某种洪水可能出现的机遇(概率),以百分数表示。如洪水频率P=1%,表示发生频率为百分之一。
洪水重现期是洪水发生频率的另一种表示方法,以年为单位。洪水重现期是指某地发生的洪水为多少年一遇的洪水,意思是发生这样大小(量级)的洪水在很长时期内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通常所说的某洪峰流量是多少年一遇,所说的多少年,就是该量级洪水流量的重现期。例如,百年一遇洪水,是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平均一百年才出现一次这样大小的洪水,但不能认为恰好每隔一百年就会出现一次,从频率的概念理解,这样大小的洪水也可能百年内出现不止一次,也许百年中一次也没有出现。重现期T与频率P的关系为:T=1/P(年)。
洪水频率和重现期上是衡量洪水量级的一个标准,是确定不利工程、堤防建设规模和等级的主要依据。
(1)、重现期5年~10年的洪水,为一般洪水。
(2)、重现期10年~20年的洪水,为较大洪水。
(3)、重现期20~50年的洪水,为大洪水。
(4)、重现期超过50年的洪水,为特大洪水。
7、降雨量
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以及由水汽凝结成的露、霜等总水量,其单位为mm。
8、降雨强度
指单位时段内的降雨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我国气象部门一般采用的降雨强度标准为:小雨:12小时内雨量小于5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小于10毫米;中雨:12小时内雨量为5-14.9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10-24.9毫米;大雨:12小时内雨量为15-29.9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25-49.9毫米。暴雨的定量标准,各地并不一致,视具体情况而定。气象上大致规定暴雨按强度分三级:暴雨: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30毫米,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50毫米;大暴雨: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70毫米,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100毫米;特大暴雨: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140毫米,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250毫米。
9、涝灾与洪灾的区别
涝灾:由于本地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淹能力,造成农业减产的灾害。
洪灾:洪灾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客水入境而造成的灾害。
涝灾与洪灾的共同点是地表积水(或径流)过多,区别是涝灾因本地降水过多而造成,洪灾则是因客水入境而造成。
10、什么是防洪规划?
防洪规划就是在研究流域洪水特性及其影响的基础上,根据流域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防洪标准,通过分析比较,合理选定防洪方案,从而确定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11、什么是防洪调度?
防洪调度就是通过蓄、泄、滞、分等措施,人为改变天然洪水的时、空分布规律,以达到减免洪水灾害的目的。
12、防洪标准
指与防护对象防御洪水能力相应的洪水标准。
13、什么是除涝标准?
除涝标准是指遇上多少年一遇暴雨,多少日雨量,在多少天内排除。它是设计排水系统的主要依据。
14、水库
在山谷的峡口处或坡地洼槽地段筑坝,拦截坝上游面积内的雨水或河流常流水,为灌溉、防洪、发电等服务,这样的工程称为水库。由大坝、非常溢洪道、放水建筑物组成。
15、水库等级划分
水库的等级按库容大小划分:大(一)型水库大于10亿m3,大(二)型水库10-1亿m3,
中型水库1-0.1亿m3,小(一)型水库0.1-0.01亿m3,小(二)型水库0.01-0.001亿m3。
16、堤防
沿水域岸边约束水流泛滥修筑的挡水工程。由于筑堤的作用、位置和地区不同,堤的名称繁多,如遥堤、格堤、隔堤、月堤、子堤、垸(圩)堤、围堤、套堤、行洪堤和生产堤等。
17、大坝洪水标准
分为设计标准(正常运用)和校核标准(非常运用)两级,根据水库库容和重要程度确定。
18、设计洪水位
指水库遇到大坝的设计标准洪水时,坝前达到的最高洪水位。
19、校核洪水位
指水库遇到大坝的校核洪水时,坝前达到的最高洪水位。
20、汛期限制水位
指水库在汛期允许蓄水的上限水位,预留所需防洪库容的下限水位,根据防洪标准、工程现状以及汛期洪水特性而制定。
21、超标准洪水
超过大坝的校核洪水标准,或超过防护对象设计洪水标准的洪水。
22、防洪高水位
指水库遇到下游防护对象的设计标准洪水时,大坝前达到的最高洪水位。
23、防洪库容
指防洪高水位至汛期限制水位之间的水库容积。
24、水位是如何测得的?我国通常采用哪几种水位基面?
水位是河流或其他水体的自由水面相对于某一基面的高程。
水位观测是对水位每日定时的观测和记录。观测水位的设备有水尺和水位计。水尺设在顺直的河道旁,水尺的读数加上已知水尺零点高程(相对于基面的高差)即得到水位。基面有绝对基面和假定基面两种,绝对基面是以国有规定的统一水准基面标准;假定基面是尚未接测到绝对基面的地方,采用低于河床最低处作为标准。
我国水位观测通常采用的基面有黄海基面、吴淞基面和假定基面。长江干流采用的是吴淞基面,黄河干流采用的是黄海基面,两种高程换算如下:吴淞高程=黄海高程+1.83m。
25、河道堤防防汛水位
一般分为设防水位、警戒水位和保证水位。
(1)设防水位:当江河洪水漫滩以后,堤防开始临水,需在防汛人中巡查防守时规定的水位。
(2)警戒水位:堤防临水到一定深度,有可能出现险情时规定的水位。无堤防河道根据历史洪水位高度确定。
(3)保证水位:根据防护对象防洪标准设计的堤防设计洪水位或江河现有防洪标准情况下必须确保的上限水位。
26、堤防设防水位、警戒水位、保证水位都代表什么?
设防水位是指汛期河道堤防已经开始进入防汛阶段的水位,即江河洪水漫滩以后,堤防开始临水,需要防汛人员巡查防守。此时堤防管理单位由日常的管理工作进入防汛阶段,开始组织人员进行巡堤查险,并对汛前准备工作进行检查落实。设防水位是同防汛部门根据历史资料和堤防的实际情况确定的。
警戒水位是堤防临水到一定深度,有可能出现险情、要加以警惕戒备的水位,是根据堤防质量、保护重点以及历年险情分析制定的,到达该水位时,防汛工作进入重要时期,防汛部门要加强戒备,密切注意水情、工情、险情的发展变化,在各自防守堤段或区域内增加巡堤查险次数,开始日夜巡查,并组织防汛队伍上堤防汛做好防洪抢险人力、物力的准备。
保证水位是根据防洪标准设计的堤防设计洪水位,或历史上防御过的最高洪水位。当水位达到或接近保证水位时,防汛进入紧急状态,防汛部门要按照紧急防汛期的权艰,采取各种必要措施,确保堤防等工程的安全,对于可能出现超过保证水位的工程抢护和人员安全做好积极准备。保证水位的拟定是根据堤防规划设计和河流曾经出现的最高水位为依据,考虑上下游关系、干支流关系以及保护区的重要性制定,经上级主管机关批准。
27、保证流量
根据防护对象防洪标准和河道排洪要求而设计的最大流量,保证水位和保证流量相关,但不完全一致,重要江河既要设定保证水位,又要设定保证流量。
28、防洪工程措施
就是为了防御洪水、减免洪水灾害而修建的水利工程。防洪工程措施对洪水的作用有:(1)挡:主要是运用工程措施挡住洪水对保护对象的侵袭,如修筑河堤防御河、湖洪水泛滥、修筑围堤限制分洪区淹没范围等。(2)泄:主要是增加河道泄洪能力,如修分洪道、整治河道(扩大河槽、裁弯取直等)、沿河修堤等。(3)蓄:主要作用是拦蓄(滞)调节洪水,消减洪峰,为下游减少洪水负担,如水库、分洪区(包括改造利用湖、淀工程)等。
我国治河防洪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大体划分为泄洪工程、蓄洪工程和分洪工程三大类。
29、防洪非工程措施
就是通过法令、政策、经济和防洪工程以外的技术手段,以减少洪水灾害损失的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洪水预报和警报系统。(2)制定超标准洪水防御措施。(3)进行救灾与实行洪水保险。(4)对洪泛区进行管理。(5)制定撤离计划。(6)进行河道管理。(7)制定、执行有关防洪的法规、政策。
30、险情
防洪工程设施出现的危及安全的异常现象称险情。常见工程险情有:堤防岸坡坍塌及背水坡渗水和漏洞,堤身滑坡,管涌,决口等;水库塘坝坝漫溢,土坝渗漏,土坝裂缝;坝下涵洞(管)断裂,涵洞(管)漏水;溢洪道泄洪能力不足,闸墩和堰身混凝土裂缝,陡坡底板掀起,消能设施冲毁;涵闸与土堤连接处渗漏、闸基渗漏、涵闸洞身渗漏、裂缝、淘刷;闸门事故;启闭机螺杆折断、闸门不能关闭等 。
31、抢险和抢险原则
抢险是指在高水位期间或退水较快时,水工建筑物突然出现渗漏、滑坡、坍塌、裂缝、淘刷等险情时,为避免险情的扩大以至工程失事,所进行的紧急抢护工作。防汛与抢险两项工作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基础上,才能不出现险情,或少出现险情,即使出现了险情,也能主动、有效地进行抢护,化险为夷。抢险的主要原则是:(1)抢护要及时,防止险情扩大,为此,要加强检查观测,及早发现险情,抢早抢小;(2)正确识别险情,必须了解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运用等各种情况,结合出现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准确判断,拟定正确的抢护方案;(3)及时供应料物,抢险需要的料物种类多,数量大,直接影响着抢险工作的进展;(4)加强领导,统一指挥,组织好抢险队伍,必要时还可请部队支援。
32、险工
江河常受大溜冲击的堤段和历史上多次发生险情的堤段。险工因以常靠溜,易出险情,严重威胁堤防安全,是修护的重点,常修有丁坝、护岸等防御工程。
33、散浸
高水位下浸润线抬高,背水坡出逸点高出地面,引起土体湿润或发软,有水逸出的现象,称为渗水,也叫散浸或洇水,是堤防较常见的险情之一。当浸润线抬高过多,出逸点偏高时,若无反滤保护,就可能发展为冲刷、陷坑、滑坡、流土等险情。
34、管涌
汛期高水位时,沙性土在渗流力作用下被水流不断带走,形管状渗流通道的现象,即为管涌,也称翻沙鼓水、泡泉等。出水口冒沙并常形成“沙环”,故又称沙沸。在粘土和草皮固结的地表土层,有时管涌表现为土块隆起,称为牛皮包,又称鼓泡。管涌一般发生在背水坡脚附近地面或较远的潭坑、池塘或洼地,多呈孔状冒水冒沙。出水口孔径小的如蚁穴,大的可达几十厘米。个数少则一两个,多则数十个,称作管涌群。
管涌险情必须及时抢护,如不抢护,任其发展下去,就将把地基下的沙层掏空,导致堤防骤然塌陷,造成堤防溃口。
35、漏洞
漏洞即集中渗流通道。在汛期高水位下,堤防背水坡或堤脚附近出现横贯堤身或堤基的渗流孔洞,俗称漏洞。根据出水清可分为清水漏洞和浑水漏洞。如漏洞出浑水,或由清变浑,或时清时浑,则表明漏洞正在迅速扩大,堤防有发生塌陷、坍塌甚至溃口的危险。因此,若发生漏洞险情,特别是浑水漏洞,必须慎重对待,全力以赴,迅速进行抢护。
36、跌窝
由于堤身有隐患或质量太差,汛期受水浸泡后,抗剪强度减弱,堤或内外坡局部发生突然塌陷,形成方圆不等、大小及深度不一的凹坑,叫做跌窝。
37、滑坡
堤防滑坡俗称脱坡,是由于边坡失稳下滑造成的险情。开始在堤或堤坡上产生裂缝或开裂,随着裂缝的逐步发展,主裂缝两端有向堤坡下部弯曲的趋势,且主裂缝两侧往往有错动。根据滑坡范围,一般可分为深层滑动和浅层滑动。堤身与基础一起滑动为深层滑动;堤身局部滑动为浅层滑动。前者滑动面较深,滑动面多呈圆弧形,滑动体较大,堤脚附近地面往往被推挤外移、隆起;后者滑动范围较小,滑裂面较浅。以上两种滑坡都应及时抢护,防止继续发展。堤防滑坡通常先由裂缝开始,如能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处理,则其危害往往可以减轻。否则,一旦出现大的滑动,就将造成重大损失。
38、崩岸
崩岸是在水流冲刷下临水面土体崩落的险情。当堤外无滩或滩地极窄的情况下,崩岸将会危及堤防的安全。堤岸被强环流或高速水流冲刷淘深,岸坡变陡,使上层土体失稳而崩塌。每次崩塌土体多呈条形,其岸壁陡立,称为条崩;当崩塌体在平面和断面上为弧形阶梯,崩塌的长、宽和体积远大于条崩的,称为窝崩。
39、浪坎
汛期水面较宽、风浪较大的堤段,由于风浪冲击淘刷,堤外坡土粒易于被水流冲走,轻则把堤坡冲刷成浪坎,重则使堤身发生崩塌险情,险情继续发展可使堤身严重破坏造成溃口。所以,防浪在抗洪斗争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40、裂缝
堤防裂缝按其出现的部位可分为表面裂缝、内部裂缝;按其走向可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龟纹裂缝;按其成因可分为沉陷裂缝、滑坡裂缝、干缩裂缝、冰冻裂缝、震动裂缝。其中以横向裂缝和滑坡裂缝危害性最大,应加强监视监测,及早抢护。堤防裂缝是常见的一种险情,也可能是其他险情的先兆。因此,对裂缝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1、漫
漫是指洪水位上涨高出堤坝部,洪水漫越而过的通称。
42、堤坝溃决
水位未达到设计水位,或虽超过设计水位未漫溢,因隐患或各种险情处理不当或不及时而发生的决口。
43、散浸的抢护方法
渗水的抢护原则应是“前堵后排”。“前堵”即在堤临水侧用透水性小的粘性土料做外帮防渗,也可用蓬布、土工膜隔渗,从而减少水体入渗到堤内,达到降低堤内浸润线的目的;“后排”即在堤背水坡上做一些反滤排水设施,用透水性好的材料如土工织物、沙石料或稻草、芦苇做反滤设施,让已经渗出的水有控制地流出,不让土粒流失,增加堤坡的稳定性。需特别指出的是,背水坡反滤排水只缓解了堤坡表面土体的险情,而对于渗水引起的滑动效果不大,需要时还应做压渗固脚平台,以控制可能因堤背水坡渗水带来的脱坡险情。
44、管涌的抢护方法
管涌的抢护原则:
抢护管涌险情的原则应是制止涌水带沙,而留有渗水出路。这样既可使沙层不再被破坏,又可以降低附近渗水压力,使险情得以控制和稳定。
管涌的抢护方法:
(1)反滤围井
在管涌口处用编织袋或麻袋装土抢筑围井,井内同步铺填反滤料,从而制止涌水带沙,以防险情进一步扩大,当管涌口很小时,也可用无底水桶或汽油桶做围井。这种方法适用于发生在地面的单个管涌或管涌数目虽多但比较集中的情况。对水下管涌,当水深较浅时也可以采用。
围井面积应根据地面情况、险情程度、料物储备等来确定。围井高度应以能够控制涌水带沙为原则,但也不能过高,一般不超过1.5m,以免围井附近产生新的管涌。对管涌群,可以根据管涌口的间距选择单个或多个围井进行抢护。围井与地面应紧密接触,以防造成漏水,使围井水位无法抬高。
围井内必须用透水料铺填,切忌用不透水材料。
(二)反滤层压盖
在堤内出现大面积管涌或管涌群时,如果料源充足,可采用反滤层压盖的方法,以降低涌水流速,制止地基泥沙流失,稳定险情。反滤层压盖必须用透水性好的材料,切忌使用不透水材料。
45、漏洞的抢护方法
一旦漏洞出水,险情发展很快,特别是浑水漏洞,将迅速危及堤防安全。所以一旦发现漏洞,应迅速组织人力和筹集物料,抢早抢小,一气呵成。抢护原则是:“前截后导,临重于背”。即在抢护时,应首先在临水找到漏洞进水口,及时堵塞,截断漏水来源,同时,在背水漏洞出水口采用反滤和围井,降低洞内水流流速,延缓并制止土料流失,防止险情扩大,切忌在漏洞出口处用不透水料强塞硬堵,以免造成更大险情。
46、跌窝的抢护方法
根据跌窝形成的原因、发展趋势、范围大小和出现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枪护措施。但是,必须以“抓紧翻筑抢护,防止险情扩大”为原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翻挖,分层填土夯实的办法作彻底处理。
条件不许可时,可采取相应的临时性处理措施。如跌窝伴随渗透破坏(渗水、管涌、漏洞等),可采用填筑反滤导渗材料的办法处理。如果跌窝伴随滑坡,应按照抢护滑坡的方法进行处理。如果跌窝在水下较深时,可采取临时性填土措施处理。
47、滑坡的抢护方法
背水面滑坡抢护的基本原则
减小滑动力,增加抗滑力。即上部削坡,下部堆土压重。如滑坡的主要原因是渗流作用时应同时采取“前截后导”的措施。
(1)削坡减载。削坡减载是处理堤防滑坡最常用的方法,该法施工简单,一般只用人工削坡即可。但在滑坡还继续发展,没有稳定之前,不能进行人工削坡。一定要等滑坡已经基本稳定后(大约半天至1天时间)才能施工。一般情况下,可将削坡下来的土料压在滑坡的堤脚上做压重用。
(2)做滤(透)水反压平台(俗称马道、滤水后戗等)。如用沙、石等透水材料做反压平台,因沙、石本身是透水的,因此,在做反压平台前无须再做导渗沟。用沙、石做成的反压平台,称透水反压平台。
(3)做滤(透)水土撑。当用沙、石等透水材料做土撑材料时,不需再做导渗沟,称此类土撑为透水土撑。由于做反压平台需大量的土石料,当滑坡范围很大,土石料供应又紧张的情况下,可做滤(透)水土撑。滤(透)水土撑与反压平台的区别是:前者分段,一个一个的填筑而成。一般每条土撑顺堤坝方向10m左右,宽5~8m,边坡1:3~1:5,间距8~10m,撑应高出浸润线出逸点0.5~2m。土撑底脚边线应超出滑坡下出口3m以外,土撑的间隔不宜大于10m。
(4)堤脚压重。在堤脚下挖塘或建堤时,因取土坑未回填等原因,使堤脚失去支撑而引起滑坡时,抢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尽快用土石料将塘填起来,至少应及时地把堤脚已滑移的部位,用土石料压住。在堤脚住稳后基本上可以暂时控制滑坡的继续发展,争取时间,从容地实施其他抢护方案。实质上该法就是反压平台法的第一级平台。
在做压脚抢护时,必须严格划定压脚的范围,切忌将压重加在主滑动体部位。抢护滑坡施工不应采用打桩等办法,震动会引起滑坡的继续发展。
48、崩岸险情的抢护方法
崩岸险情的抢护措施,应根据河势,特别是近岸水流的状况,崩岸后的水下地形情况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酌情选用。首先要稳定坡脚,固基防冲。待崩岸险情稳定后,再酌情处理岸坡。处理崩岸险情的主要措施有:护脚固基抗冲、缓流挑流防冲、减载加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