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的规划,以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为核心,完善了有关规章制度,抓治理成果管护,做好政策配套和管理机制创新,积极建设“以气代柴”等多种辅助工程措施和开展监测科研,使建设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建议进一步提高对生态修复工程的认识,广泛宣传营造社会氛围,利用已有的机构人员加强预防管护工作,并规范化地开展监测与科研。
关键词    长江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旨在依靠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水土流失的初步治理和生态恢复,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期3年,范围为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江西、湖南、重庆等8省1市的10个试点县。
    一、长江流域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做法
    1.调查研究,科学规划
    为了做好试点工作,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制订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封禁补植型、多能互补型、生态移民型、以建促退型、结构调整型和成果管护型等6类不同的生态修复类型,对各试点县进行分类指导。各地根据总体要求在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实施规划。调查的项目包括:一是社会经济情况。采取资料查证和入户调查结合的办法,重点掌握人口现状、经济状况、收入结构、土地利用现状、用材和燃料结构现状。二是林草结构。按照林种、林分结构、郁闭度划分为调查小区,并逐一编号,登记造册。根据调查情况,统计育林补植面积以及所需各类树种的数量,编制出育林补植的分年实施计划。三是调查修复区林草管护现状及管护方式,探讨群众所能接受的管护形式。四是修复区内原有水土保持工程设施的运行情况。通过调查掌握了基础材料,制定出了比较符合实际的生态修复规划。
    2.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被列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试点的县相继成立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领导小组,制定和出台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管理办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封禁管护公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公告》《水土保持封禁管护管理制度》《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封山育林管护公告》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方面的制度、办法。项目涉及的有关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制定和完善乡规民约,对林草植被的保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水土保持机构依托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目标地加强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指导。如江西省安义县为了保证生态修复工程的进度,水务局将年度任务细化为月计划,并落实人员及相关责任;对于由其他部门负责实施的项目,每月一次协调,协同治理进度。
    3.依法监督,抓好管护
    生态修复的关键和核心是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加强管护,防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为此,各地一是加强水保行政执法,加强组织和队伍建设。如四川省平昌县成立了一支强有力的生态修复监督检查执法队伍,同时任命项目所在地的村、组长为兼职监督员,负责水土流失的预防预报和水保案源采集,并建立水保案件有奖举报制度,增强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群防群治水平,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查。陕西省太白县在项目区各村建立了监督管护所,配备监督管护员,加强对开垦陡坡地、随意砍伐林木和破坏水保设施的监督检查,制止了封禁区放牧、砍柴等行为。二是建立管护责任制。各县以水保局为核心,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监督管护网络,逐级签订监督管护责任制,实行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成后移交管理制度,把年度实施验收后的治理成果造册登记,层层签订《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财产移交书》,移交给乡镇、村、组管理使用;在新造林地和疏林地较集中的小流域,建立小流域管理站,配备水保员,实行年度责任考核制度。三是分类管理,以用促封。如云南省姚安县制定了“三定三统一”(定轮伐树种、定奖惩、定轮伐负责专人,统一轮伐时间、统一轮伐地点、统一轮伐采伐量)的办法,做到合理而有限度地利用森林资源,解决部分群众能源问题。重庆市璧山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区通过治理,以梨、桃为主的经济林果得到大面积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经济林果成为群众的致富希望,从而避免了对山林的砍伐和破坏,促进了生态的自我修复和繁衍。
    4.配套政策,创新机制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各地在项目区优先安排农网改造,优先倾斜各种项目,优先建立燃煤供应网点,对“四荒”治理减免农业特产税,对牲畜圈养、改良畜种给予补助。二是明确林权归属。各地把生态修复与第二次林权办证和退耕还林结合起来,推行林权预定制,坚持“谁封育、谁受益”的原则,从而打消群众害怕产权变动的顾虑。项目区内农户积极对自家修复区进行补植,并要求确权颁证,参与生态修复建设的热情高涨。三是机制创新。各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户承包、联户承包、股份合作、租赁、竞标治理等多种生态修复建设形式。修复区内出现了“能人牵头、群众集资、自愿组合”或“机关出资、农民出劳、效益共享”等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对有发展潜力的购治项目,采取发放小额信贷、分期付款、受益后偿还等办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修复建设。如四川省平昌县修复区现已出让荒山治理开发权200多hm2,社会融资近10万元,为实施生态修复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5.发展多种辅助工程措施
    江西省安义县推广“以气代柴”,调整和优化农村能源结构,通过技术改进,一种自动进出料、二级发酵、液渣循环使用的猪—沼—果(菜、鱼、经)模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安义县政府多方筹集资金,目前已在项目区的联合村推广建成沼气池200多口,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重庆市璧山县在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中积极采用“以气代柴”,项目区沼气池数量已达到1000口以上,部分村家家有沼气池,许多农户一家有两口沼气池,液化煤气的使用也已被农户所接受。陕西省太白县在项目实施中,实施了1131工程(人均1亩粮田、1亩蔬菜、3亩中药材、1亩经果林),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群众解决了“票子”,山川盖上了“被子”。
    6.开展科研观测
    为提高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科技含量,各地纷纷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科研与监测等方面的合作。有关县拟定研究课题,确定了卫星定位监测点,建立了疏残林、疏幼林、坡耕地等类型的监测点,建设了径流场观测场和简易水文观测站,对项目区进行初步调查,开展植物种群变化、林草生长量变化、土壤肥力变化、社会经济状况变化、水土流失面积及流失量变化等方面的监测研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各地开展的工作发展情况不平衡。二是封禁管护的方式、方法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有些地方在封禁管护上的成本太高,如使用水泥铁丝网围栏管护方式,水泥铁丝网围栏投入在40元/m左右。三是各地在封禁管护中都规划和建立了管护站、管护哨所,聘请了管护人员,每年要开支一笔管护费,若项目建设完成,这些管护站、管护哨所如何长期生存将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四是部分科研监测不规范。有的县监测工作实施过于偏激,将一半以上资金用于科研监测,不利于其他任务的完成;有的县市将监测小区置于生态修复区之外,显然不适合开展观测;有的县建立的监测小区不符合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监测的因子、项目也太单一等。
    2.工作对策
    (1)提高对生态修复工程的认识
    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大面积恢复植被和改善生态系统,是促进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和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各地、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清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形成政府组织、水保部门牵头、各部门积极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局面。
    (2)尽量利用已有的机构人员
    我们在以往的监督执法中,已经建立了一支完善的监督执法队伍,有些乡村已经建立了一些管护站,能不建新站就不要再建新站,而是要加强各级各部门相互协作。
    (3)监测科研要规范化
    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和科研,认真总结试点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十分必要。但各地一定要根据当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特点、财力、物力和人力,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监测项目和科研课题,不可贪大求全。在监测和科研方法与手段上,既要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又要注重“土、洋”结合,既要依靠有关科研院所的力量,也要使自己的技术人员参与到监测和科研工作中去,要通过监测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达到出成果、出经验、培养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