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工程简介
本水库位于本县城东北部本乡本村北,控制流域面积61km2,水库原设计为粘土心墙坝,水中倒土法施工,坝高33.2m,总库容362万m3,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的多功能小(一)型水库。该工程于1959年动工兴建,到1960年仅完成土坝高26.5m,因水中倒土灌水不均,造成下游滑坡被迫停工。后虽在1974年至1981年又陆续进行了大坝加高培厚,实际完成坝高32.5m,但加高的6m坝高中未筑心墙,同时只对溢洪道进行了扩宽和部分衬砌。本水库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8800亩,修通18.36km干渠一条,但其施工和管理差、渗漏严重,23条土支渠已基本全被填平种地,目前只能保浇1500亩。1990年曾建成本水库河西电站,原设计总装机2×75kw,由于水库调蓄能力低,再加上当时资金困难,因此只安装了一台75kw机组。总之,本水库因其土坝质量差,防洪标准及调蓄能力低,灌区又年久失修,致使水库效益未能充分发挥,且对下游1723口人、4721亩耕地不能提供安全保障。我院曾于1993年进行了本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并上报省厅,省厅以晋水规字[1994]46号文进行了批复,但因资金问题未予实施。本次初步设计报告是在原批复初设基础上,将原补充设计完善,重新编制概算后提出的。
1.2水文地质
本水库位于沁河支流本小河的中游。该河发源于本县白云山寺南麓,流域三面环山,东与固县河为邻,西与沁河相隔,流域面积104km2,主河道长26km,纵坡19.4‰,其中本水库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0.8km2,河长13km,纵坡22.8‰。流域地貌以砂页岩石山区为主占70%,土石山区占20%,黄土丘陵区占10%。
本水库以上流域内只有一个雨量站,属于无资料地区。根据下游油房水文站实测资料进行年径流分析计算,求得相应本水库流域以上多年平均径流量588万m3,丰水年来水量840万m3,枯水年来水量309万m3。根据来水量进行兴利年调节计算,用橡胶坝加大兴利库容后即使枯水年也可满足1.16万亩土地灌溉要求。由于水库多年来泥沙的淤积,使原设计水库库容已缩小。根据水库当前的库容曲线进行洪水计算。计算结果五十年设计洪水765m3/s,五百年校核洪水1175m3/s。
洪水调节计算结果,设计洪水位802.08m,相应下泄流量549m3/s,防洪库容135万m3;校核洪水位804.08m,相应下泄884ms/s,调洪库容195万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