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XX合同段,本合同段路线位于xx市明溪、xx境内,线路起点位于xx镇xx(K31+860)接XX合同段终点,经xx进入xx县境内,穿梧地隧道,终于梧地萤石矿区附近(K40+800),路线全长8.703073公里,(断链一处K35+086=K35+322.927缩短236.927米)。
1.2.工程范围
xx隧道位于xx市xx县境内,起讫里程左线ZK39+818~ZK40+068.5,长度为250.55米,右线YK39+685~YK40+049,长度为364米。
1.3地形地貌
本隧道场址区属于低山-高丘陵地貌,山体海拔约430-560m,相对高差约130m,洞身最高点海拔564.8m,地形起伏大。进洞口自然山坡坡度约30-50度,自然山坡稳定,出洞口自然山坡坡度约35-40度,自然山坡稳定性一般,沟堑不发育,洞身处地表水贫乏;沿线地表植被发育,主要为林地。
1.4地质、水文及气象条件
1.4.1地质情况
隧道场区表层为少量的第四系坡积层,其下伏基岩为燕山早期花岗岩。根据钻探揭露及地面调查,隧道区地层自上而下为:素填土,坡积粉质粘土,全风化花岗岩,沙土状全风化花岗岩,碎块状全风化花岗岩,弱风化花岗岩。
隧道区未发现有明显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的迹象。但隧道开挖时若支护不当,隧道进出口山坡自然坡度较陡,易产生滑坡或崩塌现象,洞身易产生崩塌现象。
隧道区未发现有断裂构造通过。
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地震分组第一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特征周期为0.35s,近期未发生过较大地震。
1.4.2水文情况
本隧道区地表水部发育。地下水主要为裂隙水,赋存于基岩的裂隙中,其富水性及导水性弱,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下水侧向补给,向下游地下水或以泉的形式排出。据勘察钻孔简易抽水试验资料分析,预计隧道双向总涌水量约75.19m3/d.。
根据本次勘察取水样分析,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
1.4.3气象条件
沿线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温和潮湿,雨量充沛,四季较分明,春季阴寒细雨连绵,夏季炎热多大雨,秋季晴朗多雷阵雨,冬季寒冷有霜冻,山区多见短期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