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程概况
本隧道为上下行合建的四车道高速公路连拱隧道,是本标段的重点、难点工程。
一、隧道概况
该隧道位于清镇市红枫湖镇大冲村内。隧道起止桩号K9+290~K9+710,全长420m,进口设计高程1298.833m;出口设计高程1296.523m。隧道进出口均为削竹式洞门。隧道最大埋深约为77米,进口较长地段地形偏斜严重。
隧道平面线形为曲线,曲线半径为R=2160米(右偏),路面超高横坡为3%。纵面线型为人字坡,进口纵坡i1=+1.5%,出口纵坡i2=-2.6%,变坡点桩号K9+500,竖曲线半径R=15000米。
二、技术标准
隧道净宽: 2*(0.75+0.5+0.75+2*3.75+0.75+0.5)+2.0=23.5m
隧道净高: 5.0m
计算行车速度:120km/h
三、地形地貌
隧道处于剥蚀、溶蚀丘陵地貌类型,隧道垂直穿越一脊向南北的丘体,丘顶标高1387m,丘地标高1280m,相对高差约107m。山体东坡面较陡,坡角局部达40°,西坡面较缓,约20°,山体植被较稀疏。
四、隧道地质
1、区域地质
隧道处于红枫湖背斜西南端,该背斜轴向呈南西向展布,在隧道部位,轴线转折呈南北向,且分叉倾伏。隧道进出口段, 山坡坡角部位为上二叠统(P2)一套碎屑岩系(煤系地层),岩性为薄层硅质岩、砂页岩、泥岩夹煤层互层,岩层产状120°-130°∠30°-40°,其间岩层两组节理 (350°∠75°、250°∠70°)发育,山顶及两坡部位为下二叠统(P1)巨厚层状灰岩,岩层走向30°左右,倾角近似直立。岩层受构造影响严重,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根据地面地质调绘,出口K9+600-K9+700段的左侧约16m处有一条与隧道轴线近似平行的溶蚀沟槽,开口宽约2-10m,深3-5m,灰岩碎块及亚粘土充填其间。
2、地层岩性
隧道段的岩土层除山坡坡角部位有较薄的残坡积土层外,其下伏基岩为上二叠统(P2)碎屑岩系和下二叠统(P1)巨厚层状灰岩,其间在灰岩溶沟、溶槽内充填有软塑状含碎石亚粘土层。
(Ⅰ)第四系残坡积土层:由高液性粘土、粉土质砂及含细粒土质砾组成。该层主要分布在隧道进出口段及其山坡部位,其中进口段K9+400-K9+457厚0-11.5m,出口段K9+555-K9+680厚0.5-3.6m,黄褐、土黄色,以高液性粘土为主,湿、硬塑状,含大量风化硅质岩、砂页岩碎石块,局部相对富集,含量大于50%,构成细粒土质砾,碎块直径10-40mm,棱角状,分布不均。弹性波速约0.3-0.8km/s,地基承载能力[б]=200-300kPa,围岩分类为Ⅱ类。
(Ⅱ)细粒土质砂:该层为溶沟、溶槽内充填物,主要分布在K9+580-K9+640段,钻探揭露厚度9.50-37.00m。土红色,上部湿,呈硬塑状,下部饱和,软-—流塑状,含20-50%硅质岩碎块,碎块直径10-50mm,棱角状,分布不均,弹性波速约2.1-2.6km/s,地基承载能力[б]=100-240kPa,围岩分类为Ⅰ类。根据物探推测该溶沟走向呈南西向展布,与地表溶蚀沟槽相通。
(Ⅲ)基岩:组成隧道围岩以下二叠统(P1)巨厚层状灰岩为主,在隧道出口段局部为硅质岩、粉砂质泥岩、页岩互层。其中灰岩风化带不发育,薄层硅质岩、粉砂质泥岩、页岩风化强烈,风化程度不均。隧道围岩按风化程度不同可分为全强、弱两个风化带,其分布及岩性特征如下:
(Ⅲ-1)全强风化带:该层分布于隧道进出口段及山坡部位,厚0.5-13.2m,岩性以粉砂质泥岩、页岩为主,黄、黄褐色,原岩结构构造已大部分被破坏,风化成土状及碎石状,质软、碎块手易捏成粉末状,遇水易软化,弹性波速约0.7-1.8km/s,地基承载能力[б]=300-500kPa,围岩分类为Ⅱ类。
(Ⅲ-2)弱-微风化灰岩:该层构成隧道结构的主体,整个隧道内均有分布,灰色,岩石具晶质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及溶蚀现象均发育,岩质较硬,岩芯一般较完整,呈碎块-大块状,少许碎石状,其间在岩溶发育带(K9+400-K9+415、K9+670-K9+680),弹性波速约2.8-4.0km/s,围岩分类为Ⅲ类,其它完整地段弹性波速约4.5-5.2km/s,围岩分类为Ⅳ-Ⅴ类。
隧道洞身围岩分类是根据上述岩层分布状况,在综合考虑地形、埋深、洞室跨度等因素以后确定。
3、隧道区域稳定性分析
根据1990年1:400《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域地震基本烈度Ⅳ度。
4、水文地质
隧道无地表水体,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其中孔隙潜水赋存于上部残坡积土层中,基岩裂隙水赋存于下部基岩裂隙中,均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由于隧道地表排水通畅,且无充足的地表水体作补给源,故地下水均较贫乏,即使存在构造裂隙岩溶水,其渗透性不均匀,也不稳定,对隧道只出现滴水和小股脉状涌水。但在K9+580-K9+640段属岩溶强烈发育区,在雨季时涌水量相对较大,水文地质情况相对较差。
5、不良地质现象
该隧道不良工程地质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在隧道进出口段局部地段顶板及洞身处于全强风化岩层中,岩质软,遇水易软化,隧道开挖后易产生崩塌;②隧道洞身处于岩溶发育段时,溶洞对隧道洞身的稳定有较大影响,隧道路基易产生塌陷,稳定性较差;③K9+580-K9+640段属岩溶极发育段,表现为竖向切深较大的溶沟,从地表一直延伸至隧道洞身部位,充填物为软-流塑状含碎石亚粘土,富水性强,隧道开挖后,极易产生垮塌,并大量涌水,导致施工事故的发生;④对于K9+380左10米和K9+410左10米的煤洞均应在施工前采用浆砌片石回填。
6、净空断面
本隧道为上下行合建的四车道联拱隧道,隧道建筑限界净宽23.5m净高5.0m,经综合分析比较,内轮廓采用承载能力较好的单心圆型式,外边墙为曲墙,中墙为直墙。左侧洞室净空面积为71.5m2,右侧洞室净空面积为67.13m2。在左右洞室外侧检修道下各设置一个尺寸为80*50cm的电缆沟,路面下两侧各设置35*40cm的矩形排水边沟。中墙右侧余宽内设50*40cm电缆沟,左侧余宽内设50*40cm排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