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路桥工程 » 隧道工程
隧道施工组织设计189p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发布时间:2015-07-08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601 KB
  • 资料分类:路桥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gc5.com
隧道施工组织设计189p
2.1 工程简介
**隧道是重庆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沙坪坝-大学城段)双碑北站-赖家桥站区间的一部分,两侧与高架线路连接,隧道右线起点里程为K23+836.000,终点为K28+124.000,全长4.3km,是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拟建的最长山岭隧道,属长大山岭隧道。**隧道进口位于沙坪坝区中冶十八局预制构件厂背后中梁山的东麓山坡,线路标高232.06m,出口位于陈家湾镇香蕉园村常五间社中梁山西麓的山坡上,线路标高302.080m,隧道横穿中梁山山脉。线路走向基本垂直于中梁山山脊构造线。
**隧道进口为曲线,其余段为直线,K23+836.000(进洞口)-K23+992.757为500m半径的曲线,线间距由5.05m渐变为4.6m,K23+992.757-K28+124.000(出洞口)为直线,线间距为4.6m。线路以3‰的上坡进洞,坡长50m,而后变坡为27‰的上坡,坡长2750m,再变坡为3‰的下坡直至出洞,最大埋深约200m,除洞口段外均为深埋隧道。
**隧道设通风竖井2座,竖井通过风道与正线隧道相连,通风竖井分别位于隧道进口和出口附近,竖井中线里程为K23+888.000和K28+073.000。
**隧道衬砌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设计,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矿山法施工,采用重力流排水方式,不设排水泵房。
2.2 自然条件
2.2.1 地形地貌
拟建隧道场地属构造剥蚀丘陵,融蚀低山区,构造剥蚀深丘区,包括两段,位于低山两侧,海拔高程200-270m,相对高差70m,地面坡度20°~35°,地面破坏比较强烈,切割深度20-50m,出洞口一带海拔280-320m,相对高差不大,地面坡度一般25°左右,局部可达80°-90°,岩性差异风化切割深度可达数十米。**隧道进口位于中梁山东麓一东西相对宽缓谷地,地形较缓,地表覆盖层为第四系坡积层和残积层,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新田沟组-自流井组砂岩与泥岩互层,未见不良地质现象发育,进洞条件较好。**隧道出口位于中梁山西麓上黄泥堡附近,地形高程280-320m,洞口地层为新田沟组-下沙溪庙组砂岩,砂质泥岩互层,未见不良地质发育,出洞条件较好。洞身基本位于构造溶蚀低山地区,山之两侧为陡峭砂岩,中部为地形较平的岩溶沟槽,海拔高程一般在450-500m。**隧道沿线出露地层有第四系填土、粉质粘土、侏罗系珍珠冲组和三叠系须家河组-嘉陵江组地层。
2.2.2 水文地质条件
一般情况下,第四系松散层含乳隙水,砂岩含乳隙裂隙水(主要为裂隙水),碳酸盐岩含裂隙岩溶水,泥岩为相对隔水层。根据隧道段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沿线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碳酸岩裂隙岩溶水。
2.2.3 可能的不良地质条件
拟建隧道走向270°,与地质构造线基本呈正交,隧道穿过观音峡背斜轴部,为深埋隧道,围岩主要为Ⅱ-Ⅳ级,具有良好的成洞条件。可能的不良地质有:隧道通过的嘉陵江组石灰岩系地层中岩溶较发育,由于受背斜两翼地层的限制,本地石灰岩地层近似一个“天然水槽”,岩溶水丰富,由于本隧道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上,不排除隧道掘进过程中遭遇暗河或者岩溶管道水的可能,而在遇岩溶洞发生突水时,水中常携带大量泥沙,危害性较大。隧道开挖,将打破地下水原有的平衡,可能引起地表坍塌。隧道所通过的须家河组1、3、5段为含煤地层,虽然所含煤层瓦斯含量较低,但在施工中仍应采取一定的监测和预防措施。
2.2.4 气候条件
重庆市属亚热带气候,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多年平均降水量1082.6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5~9月,其降雨最高达746.1mm左右,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