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起讫里程为YDK412+919.45~YDK413+206.55,桥梁全长287.1m,上部结构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跨布置为72m+128m+72m。
1.2 梁体设三向预应力,即纵向、横向、竖向均设预应力。
1.3 纵向预应力钢束采用12-7φ5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标准抗拉强度为1860MPa,采用OVM15-12锚具锚固,采用外径99mm、内径85mm塑料波纹管成孔,两端四顶同时对称张拉,全桥共有280束。
1.4 顶板横向预应力束采用4-7φ5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标准抗拉强度为1860MPa,钢束布置间距为60或50㎝,采用单端张拉,张拉端采用BM15-4扁形锚具锚固,固定端采用P型BM15-4扁形锚具锚固,采用OVMSBGB-72型扁形塑料波纹管成孔,张拉千斤顶采用YCJ26型,单根张拉,全桥共有540束。
以上钢束锚下张拉控制应力分别为:腹板纵向及顶板横向σcon=70%fpk=1302MPa,顶板纵向及底板纵向σcon=66%fpk=1227.6MPa。顶板横向预应力理论伸长量为52mm(50cm厚)和51.3mm(55cm厚)。纵向预应力理论伸长量见设计图。理论伸长量均算至锚下,实际计算时应考虑扣除锚外预应力筋工作长度伸长量:纵向钢束为每端4mm,顶板横向钢束为每端2.5mm。
1.5 0#块底板、横隔板横向及腹板竖向预应力筋采用PSB830直径Φ25精轧螺纹钢筋,锚下控制应力为581MPa,每延米张拉伸长量为2.88mm,采用单端张拉,张拉端设在0#块腹板外侧和梁顶,采用JLM-25型锚具锚固, YC60B型千斤顶张拉,φ40×2高频焊管制孔,全桥共2704根。
二、张拉工艺
2.1钢绞线按设计长度下料,采用轻型变速砂轮机截断。钢绞线截断前应在切断两侧1㎝~3㎝处用铁丝绑扎,以免散头,并梳理成束,每隔1~1.5m用18#镀锌铁丝绑扎6~10圈,且在两端各2m区段内绑扎加密至0.5m。
2.2较短钢束采用人工穿束,或单根或整束穿入,较长钢束采用卷扬机配合穿束作业。穿束前宜用检孔器逐孔全程检验一遍,孔道合格后方可进行穿束作业。为避免钢绞线端部戳破波纹管从而堆积堵塞孔道,钢绞线端部应作适当处理。
2.3预应力张拉顺序:
0#块张拉顺序为:墩身范围内竖向预应力筋→墩顶横向预应力筋→纵向预应力束→其余竖向预应力筋→顶板横向预应力束。
1-9#、1′#-9′#块张拉顺序为:纵向预应力束→竖向预应力筋→顶板横向预应力束。其余各梁段竖向和横向预应力在全梁纵向全部张拉完毕后再行张拉.
纵向束中,先腹板、后顶板,先外侧、后内侧,对称张拉。具体钢束编号顺序详见《襄渝二线施桥(修)-X3-7(Ⅲ)-7》。
0#块墩顶横向预应力筋中,先下后上,先中间后两边,具体张拉顺序见作业指导书内图示。
竖向预应力筋:由墩顶向合拢段方向进行,同一块件箱梁左右腹板对称张拉,一个块件张拉完毕,移到对称的另一块件张拉。
顶板横向预应力束:由墩顶向合拢段方向进行,同一块件箱梁翼缘板单端交错张拉,一个块件张拉完毕,移到对称的另一块件张拉。
2.4千斤顶与压力表应配套校验,以确定张拉力与油表读数之间的关系曲线,校验应在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定期进行。对长期不用的张拉机具设备,应在使用前进行全面校验。使用期间的千斤顶、压力表每超过6个月或200次或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正常现象或检修以后应重新校验。张拉用压力表应优先选用防震型。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的90%(50MPa)以上,并达到相应的弹性模量,同时混凝土龄期大于5天后方可张拉纵向预应力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