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路桥工程 » 隧道工程
隧道新奥法开挖风险识别分析管理措施20p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发布时间:2014-12-02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166 KB
  • 资料分类:路桥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gc5.com
隧道新奥法开挖风险识别分析管理措施20p
2.1地形地貌
沿线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及丘陵地貌,地形陡峻,冲沟发育。河流流经地段地势相对平缓,两岸阶地发育。海拔一般为500-700m,最高为1000-1300m,最低为300m以下。总体来看,由XX至XX地形中前部偏高,并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
2.2工程地质
2.2.1 地层岩性
本标段铁路沿线穿越的低山丘陵区主要地层岩性为:泥岩、砂砾岩、粉砂岩、凝灰岩、灰岩、石英砂岩、片岩、片麻岩、混合岩、浅粒岩、泥质板岩、石英岩、流纹斑岩、玄武岩及华力西期、阿森特期、燕山期花岗岩、花岗斑岩等,沉积岩和变质岩受强烈的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的影响,节理发育,花岗岩、花岗斑岩等岩浆岩风化层厚度变化大,球状风化发育。
2.2.2 地质构造
位于大地构造体系中的阴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东端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隆起带的中部的交接复合地带。可分为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北西向构造、新华夏系构造。
2.2.3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本标段铁路沿线隧道穿越低山丘陵区,存在隧道进出口浅埋段、软弱破碎围岩(含断层破碎带)地段、富水地段和偏压地段等不良地质。隧道开挖过程中可能产生突水、突泥、坍塌等灾害。
2.3水文地质特征
2.3.1 地表水系
沿线河流众多,主要为鸭绿江水系。沿线经过的主要河流有:XX江、XX河、XX江、XX河、XX河、大XX、小XX、XX河、XX河、XX河及各支流与XX河。
2.3.2 地下水
沿线的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
其中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XX江、XX河、XX江、大XX、XX河、XX河、XX河的漫滩、阶地,以及山间沟谷冲积层、洪积层及坡岗地带的残坡积层中。含水厚度一般在0.5米~0.6米。该地下水对普通混凝土无侵蚀性。
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节理裂隙、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中,分布广泛,水量较少。地下水埋深一般为4.0米~10米。根据水质分析,全线主要河流、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岩溶水主要赋存于溶洞和溶蚀裂隙中以及溶蚀槽的底部,水位和水量变化都非常大,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该地下水对普通混凝土具有微侵蚀性。
2.4地震烈度
根据XX国家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05m/s2,地震基本烈度≤Ⅵ度。
2.5气候
沿线所经地区属中温带-寒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的XX-XX山小区,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而严寒多雪,夏季凉爽并低温多雨。年平均气温4.9℃,最冷月平均气温-12.8℃,最大冻结深度1.40m。年平均降雨量1136.8,年平均总蒸发量1117.9mm,最大积雪厚度30cm,平均风速1.68m/s。根据统计资料,XX省境内,雨季期3个月,集中在每年的6~8月间。
2.6XX铁路设计主要技术标准
主要技术标准表
2.7隧道工程简述
本标段共有隧道11座,其中特长隧道2座,总长度16471m,全部为单线隧道,采用有砟轨道,隧道开挖最小断面积为42.00m2(直墙无加宽段),最大断面积为92.15m2(Ⅴ级围岩通风段加宽段)。长度L≤1000m的隧道有6座,1000<L≤2000m的隧道有2座,2000<L≤3000m的隧道有1座,L≥4000m的隧道有2座。隧道基本情况详见下表。
隧道基本概况一览表
2.8基本设计情况
2.8.1 设计时速及结构类型
本线按行车速度120km/h单线隧道设计。洞内采用有碴道床,设计内轨顶面至道床底面高度为790mm(考虑线路曲线段超高)。洞身设计有预留洞室,XX沟隧道和XX沟隧道各设置两座通风洞,通风洞采用宽5.6米高3.4米的拱形断面。
2.8.2 洞口及明洞开挖方法
洞口段土方及表层风化石方采用机械自上而下分层开挖,爆破石方采用短开挖、弱爆破自上而下开挖,人工修整坡面。在进行暗洞施工前对洞口衬砌外的边仰坡进行锚喷(网)加固,然后开挖进洞。
明洞施工前先施工好两侧刷坡线外5m的截水天沟,围岩为土方及风化石方采用机械自上而下分层开挖,爆破石方采用短开挖、弱爆破自上而下开挖,然后逐段开挖、衬砌、回填,再开挖。
2.8.3 支护与衬砌
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设计主要为锚、网、型钢支撑与湿喷混凝土结构形式,二次衬砌为耐久性混凝土设计。初支锚杆拱部为组合注浆中空锚杆,墙部为砂浆锚杆。
2.8.4 防排水设计
二次衬砌拱部、墙部及仰拱采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8;初支与二衬间设计分离式防水层(防水板+无纺布),防水板施工缝(焊缝)须与衬砌施工接缝(及变形缝)错开。纵环向盲沟、横向排水管与两侧水沟组织排水通道,再通过横向导水管汇至中心圆管排水沟排出洞外。
2.8.5 辅助措施
主要有大管棚、超前小导管注浆、超前锚杆等。
2.8.6 开挖设计建议的施工方法

2.9施工要求
2.9.1、采用光面爆破,控制线性超挖;
2.9.2、湿喷混凝土初期支护,保证初支混凝土施工质量;
2.9.3、加强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做好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施工参数,保证施工安全;
2.9.4、加强施工监管,确保措施到位;加强工序管理,确保工序紧跟,尤其是开挖与初支、初支与衬砌以及仰拱超前施做与拱墙二次衬砌工序间的合理步距控制。

第三章 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评估
3.1施工阶段安全风险指标体系
见“铁路隧道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表”。
铁路隧道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表
3.2隧道安全风险分级和接受准则
3.2.1 铁路隧道风险分级
铁路隧道风险分级包括事故发生概率的等级标准、事故发生后果的等级标准和风险的等级标准。
3.2.2 事故发生概率的等级
事故发生概率的等级分成五级,见下表:
概率等级标准
注:(1)当概率值难以取得时,可用频率代替概率。
(2)中心值代表所给区间的对数平均值。
3.2.3 事故发生后果的等级
事故发生后果的等级分成五级:
(1)经济损失是指风险事故发生后造成工程项目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包括直接费用和事故处理所需的各种费用,如下表所示:
经济损失等级标准
注:“~”含义为包括上限值而不包括下限值,以下各表均同。
(2)人员伤亡是指在参与施工活动过程中人员所发生的伤亡,依据人员伤亡的类别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如下表所示:
人员伤亡等级标准
注: F=死亡人数 SI=重伤 MI=轻伤
(3)工期延误是指因某类事故影响不能按照规定工期完工,依据工期延误时间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如下表所示:
工期延误等级标准
(4)环境影响是指隧道施工对周围建(构)筑物破坏或损害、环境污染等,根据其影响程度进行分级,如下表所示:
环境影响等级标准
注:“临时的”含义为在施工工期以内可以消除;“长期的”含义为在施工工期以内不能消除,但不会是永久的;“永久的”含义为不可逆转或不可恢复的。
3.2.4 风险的等级标准
根据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等级,将风险等级分为四级:极高、高度、中度和低度。
风险等级标准
3.2.5 铁路隧道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
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表
3.3施工阶段风险评估
3.3.1 新奥法施工隧道典型风险因素识别
按照《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要求,施工阶段应在施工图阶段的风险评估结果基础上,结合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对本标段所有隧道进行评估。新奥法施工的隧道侧重于安全,对塌方、瓦斯、突水(泥、石)、岩爆、大变形等典型风险进行评估。在评估时,施工单位较多地结合了以往的施工经验。新奥法施工隧道典型风险因素识别参照下表:
新奥法施工风险因素核对表
3.3.3 施工准备情况、施工地质勘察、施工管理、隧道特征风险因素
新奥法施工及洞口段施工风险因素核对表中的施工准备情况、施工地质勘察、施工管理、隧道特征风险因素见下表:
施工准备情况风险因素核对表 表1
3.3.5 DT1标隧道安全风险等级划分
见各隧道安全风险等级表。
第四章 隧道安全风险技术对策
4.1隧道塌方风险事件的技术对策
4.1.1 塌方风险等级归类
根据“DT1标隧道安全风险等级划分”的成果知:
无“极高”等级大变形风险隧道。
被评定为“高度”风险等级的隧道有:XX沟隧道、XX沟隧道、XX隧道、XX隧道。
被评定为“中度”风险等级的隧道有:从家堡子隧道、XX子隧道、XX裕隧道、XX岭隧道。
被评定为“低度”风险等级的隧道有:北XX隧道、XX隧道、XX道1#隧道。
4.1.2 风险处理对策
(1)根据铁路隧道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之规定,中度风险是可接受的,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不需采取风险处理措施,但需予以监测”;高度风险是不期望的,“此类风险较大,必须采取风险处理措施降低风险并加强监测,且满足降低风险成本不高于风险发生后的损失”;极高风险“必须高度重视并规避,否则要不惜代价将风险至少降低到不期望的程度”。为此,项目经理部确定如下风险技术对策:
高度风险隧道(段落):在加强施工监测的同时,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做好设计复核,尤其是现场地质核对和完整的地质分析工作。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方法确定为:地质分析法超前预测、超前水平钻孔探测、TRT检测和必要的地质雷达检测。制订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加强现场演练。
加强工工艺管理与工序衔接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工序紧跟;
积极与指挥部以及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或咨询单位沟通,变更设计方案,规避风险;加强监控量测,必要时,与专业设计人员密切配合,采用力学反演技术及时修参。编制隧道监控量测方案,认真实施监控量测,通过记录、分析,反馈,判识围岩稳定状态;必要时与设计单位配合,利用实测数据,借助大型土木软件,通过建模、网化、加载、求解与分析等计算步骤,预测围岩变形或进行力学反分析,及时修改设计参数,确保施工安全。
依据《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第4.5.10款的规定,在监控量测与数据处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确保及时施做二衬。
(2)加强施工监管,确保措施到位;加强工序管理,确保工序紧跟,尤其是开挖与初支、初支与衬砌以及仰拱超前施做与拱墙二次衬砌工序间的合理步距控制。
4.1.3洞口及明洞工程段防护技术措施
隧道洞口段工程包括洞口土石方开挖、边仰坡防护及洞口段衬砌、洞门施工等。结合隧道洞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并考虑到施工开挖边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减少开挖”的原则,洞口采用明挖法或拱部明挖边墙暗挖法施工。及时进行边仰坡防护施作并加强对山坡稳定情况的监测、检查,确保施工安全。具体施工工艺分述如下:
(1)洞口排水
首先施工隧道洞顶截水沟,截水沟距坡顶开挖线不小于5m,其坡度根据地形设置,但不应小于3‰,以免淤积。
(2)洞口边仰坡开挖与防护
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现场布置,在洞口范围内测量放样边坡控制桩,按照设计坡比分层开挖,分层开挖高度2.0m,采用随开挖随防护。开挖洞口时以尽量减少破坏原有植被和岩体为原则,按设计坡度一次性整修到位,围岩破碎的部位用网喷锚杆加固。洞口场地用装载机辅以推土机整平压实;遇坚硬石质地层人工钻眼小炮爆破。洞口段开挖将充分考虑洞内施工需要,合理布置供风、供水、供电设施、材料存放及加工场地、机械停放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