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属于分离式两车道双洞单向行车隧道,起讫桩号左线ZK22+356.530-ZK24+002.011(长度1645.481米),右线为YK22+355-YK24+000(长度1645米)。隧道净宽10.75m;隧道净高5m,隧道左右线坡度均为+2.275%,设计载荷公路Ⅰ级,设计时速100km/h。
1.1地形地貌
本隧道区域属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区,路线区地面高程一般为40-500m,一般切割深度为20-45m,山脚斜坡地带,地形相对较平缓,坡度一般15-25°,山腰及山顶地形较陡,坡度一般30-45°.该隧道的进口地段为林前村山间阶地东南侧边缘,自然边坡坡向约60-340°,坡度10-25°;出口地段为金星山间凹地西北侧边缘,自然坡度坡向约120-270°,坡度10-45°.洞身段最高点地面标高约545m,隧道最大埋深约470m.整体上隧道走向呈中间高两头低,自然边坡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路线区植被较发育,通视条件较差。
1.2地质气象水文特征
隧道沿线地表水不发育,受季节影响较大,主要赋存于山间凹地、冲沟、虾池、鱼塘之中。该地下水主要有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地下水较发育。隧址区地层主要为燕山晚期(γ53)花岗岩及侏罗系南园组(J3n)凝灰岩,岩质坚硬,强度较高,无不良地质现象。对隧道建设有直接的影响的不良地质体主要为进口的崩塌体堆积物,其对洞门的建设有较大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再次形成滑塌等次生地质灾害,因此建议进洞口适当建一段明洞,采用零开挖进洞模式避免对崩塌体过多的干扰,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隧区特殊性岩土主要为花岗岩残积土,该土的水理性性质较差,强度和稳定性与黏粒含量大小关系十分密切,在水的浸泡、冲刷、潜蚀等作用下,土的工程力学性质急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