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路桥工程 » 隧道工程
隧道施工组织设计100p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发布时间:2014-08-05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1.13 MB
  • 资料分类:路桥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gc5.com
隧道施工组织设计100p
1. 隧道工程描述
1.1彩田路北延段工程位于深圳中部发展轴线上,是城市中心与中部组团间南北向的重要通道,主线承担城市中心片区与龙华片区间交通联系功能。该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完善我市中部区域路网结构,缓解中部区域交通压力,促进龙华新城开发建设,并为皇岗路的改造提供疏解通道。因此,该项目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被列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献礼的十大基础建设项目之一。
1.2.彩田隧道是一座分离式隧道,分左右线隧道,设计时速为60km/h, 本隧道共设置人行通道3处,车行通道1处,隧道进口左右线均为上坡,坡度为2.7%。左线进口里程为LK0+870,出口里程为LK2+540,总长度为1670米,本合同段承担进口段施工任务610米,分界里程为LK1+480,其中四车道长度230米,三车道长度380米。右线进口里程为RK0+870,出口里程为RK2+540,总长度为1670米,本合同段承担进口段施工任务650米,分界里程为RK1+520,三车道长度650米。四车道断面净宽为16.75,限高5米,三车道断面净宽为13.25,限高5米。四车道净空面积为119.06m2, 三车道净空面积为87.37m2。本合同段Ⅲ级围岩815米,Ⅳ级围岩310米,Ⅴ级围岩135米。
1.3.隧道左线LK1+180-LK1+255段受F1构造带影响,节理裂隙较发育,围岩稳定性较差,岩体呈碎石状压碎结构,或碎块状镶嵌结构,地下渗水或滴水,围岩开挖后,拱部无支护状态下可能产生大塌方,侧壁易失稳。右线RK1+080-RK1+150,RK1+440-RK1+520受F1破碎带影响较大,节理裂隙较发育,围岩稳定性较差,岩体呈碎石状压碎结构,或碎块状镶嵌结构,地下水线状流水或小股流水围岩开挖后无自稳能力。
2 隧道工程地质水文条件
2.1地形与地貌
2.1.1本线路隧道穿越丘陵区,所穿越的山脊呈近北西向,隧道进口最低地面标高为58m,出口最低地面标高为110m,隧道穿越山体最高约200m,相对高差可达142m,隧道埋深大于50m的地段约1212m。隧道进洞口受人工采石或修建边坡等人工影响,地形坡度陡峭,一般在35-40°之间。隧道出洞口地形,轴线方向与地形等高线近于垂直,地形坡度陡峭,一般在35-40°之间。
2.2气候与气象
2.2.1线路隧道穿越低丘地貌,分布有雨源型小溪流,其迳流量与降雨量密切相关。为山区季节性溪流,受地形地貌及气候影响,具有源短流急、流水暴涨暴落特性。
2.2.2深圳地处亚热带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受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气候具有冬暖而时有阵寒,夏长而不酷热的特点。雨量充沛,但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节明显。春秋季是季风转换季节,夏秋季有台风。
2.2.3根据深圳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气温为 22.2 ℃,1月最冷,月平均最低气温为14.0 ℃;7 月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为 28.2 ℃;极端最低气温 0.2 ℃,极端最高气温 38.7℃。年平均无霜期 348 天,霜冻概率很小。本区的降水主要是锋面雨,其次是台风雨。全区平均最大暴雨量为282mm/d, 最大值达 385.8mm/d,历年平均降水量1800mm~2200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占45%~47%) 和秋季(占34%~36%),其次是春季(占12%~16%),冬季为旱季(占4%左右)。
2.2.4由于本区位置濒海,台风的影响较显著。台风次数多,据1950~1979年统计,累计台风多达220次,平均每年7.3次。台风影响时间为5~12月,以6~10月较多,尤以7~9月为高峰期,台风带来大量的降雨,多年台风期平均降雨量689mm,台风期最大降雨量1648mm(1964年)。本区常年盛行风向为南东东和北东东向,其次为东北向和东向,年平均风速2.6m/s。深圳年平均日照时为 21205h,太阳年总辐射量 54.2mj/m2。由于大气环境的变化,日照时数不断减少。灾害性天气有热带气旋、暴雨、强对流、干旱、短期寒潮及低温阴雨。
3工程地质条件
3.1地层特征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区内工程地质资料,本项目区F4为区域性断裂通过,历史上无大的地震灾害记录,无明显的新构造活动迹象,区域地壳稳定性为基本稳定。处于地质构造活动相对微弱,稳定~较稳定地质环境,适宜工程建设。岩体断层、接触破碎带使隧道围岩类别降低,为隧道工程不利地段。
隧道范围内地层结构及岩性组合比较简单,岩石风化界面清晰,岩体稳定性及完整性较好,除F1、F2、F3断裂构造带外,其它地段未发现有大的断裂破碎带。
隧道围岩主要为燕山期侵入粗粒花岗岩构成,岩层均为巨厚层状结构。据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资料反映,本区燕山期粗粒花岗岩规模较大。
影响围岩岩体结构的另一个重大因素是断层与节理,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一般为散体结构或碎裂结构,根据浅层地震测试资料以及区域地质资料,洞线地带对围岩岩体结构有较大影响的断层推测有3条,为压(张)扭性断层。纵观隧道岩体结构特征,受构造影响程度多为较严重,局部轻微。
3.2不良地质条件
据沿线地质条件分析,区内基岩为非可溶性岩石,未见地面塌陷及土洞、岩溶现象。原始自然地形坡度一般在10°~40°度之间,边坡稳定。沿线粗粒花岗岩弱~微风化球体发育,花岗岩微风化球体最大直径可达5m。另外,隧洞进出口处及其浅埋段场地曾辟为采石场,分布有厚度不均的人工填土、填石,对隧洞进出口以及浅埋段稳定性影响较大。
左线LK1+180-LK1+255段受F1构造带影响,节理裂隙较发育,围岩稳定性较差,岩体呈碎石状压碎结构,或碎块状镶嵌结构,地下渗水或滴水,围岩开挖后,拱部无支护状态下可能产生大塌方,侧壁易失稳。右线RK1+080-RK1+150,RK1+440-RK1+520受F1破碎带影响较大,节理裂隙较发育,围岩稳定性较差,岩体呈碎石状压碎结构,或碎块状镶嵌结构,地下水线状流水或小股流水围岩开挖后无自稳能力。
3.3地震基本烈度
据《深圳市区域稳定性评价报告》(1991.6),本区有历史记载的强震,对深圳地区地震影响烈度从未超过Ⅵ度。根据历史积累的资料(1067~1969)和通过深圳微震台网的监测结果表明,陆地强震及近场浅震,使深圳地震影响烈度超过Ⅵ度的可能性较小。根据《深圳市地震烈度区划图》,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划分本区为地震烈度Ⅶ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区域地壳稳定性为基本稳定。
从整体上看,深圳地区现代地震活动多以微震和弱震为主,具有频率高、烈度小、震源浅等特征。从区域地质及地震的角度来看,评估区地震活动水平较低,断裂活动性较弱,未发现全新世以来的深大活动断裂,不具备形成中、强地震危险地段的地质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