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隧址区为构造剥蚀低~中山单斜坡与涪江河交接部位,地表植被发育,隧道进出洞口均位于平武县响岩镇大水村一社,洞身地形中部高,进出口地段地势低,地形起伏较大,隧道轴线地面标高为621.67m~694.50m,相对高差约72.83m,进出洞口均为峻坡地形,隧道最大埋深约79.61m,隧道起讫桩号为K224+642.0~K224+815.0,全长173m。
二、编制目的及任务
2.1目的
1.及时掌握地表沉陷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 进行日常施工管理。
2.经过对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与必要的计算和判断后,进行下一阶段的施工预测。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以确保施工安全和隧道的稳定。
3.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量测修改支护系统设计。
4.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与物探资料。
5.将已有的工程量测结果应用到其它类似工程中,作为今后设计和施工的类比依据。
6.直接了解隧道衬砌的实际工作状态;
7.进一步预测隧道运营的状况;
8.为隧道养护维修提供技术依据。
2.2 任务
1.保证隧道和围岩的稳定,确保施工安全。
2.监控量测数据经过分析处理和必要的计算和判断,预测和确定隧道最终稳定时间,指导施工工序和二次衬砌的施工时间。
3.信息反馈修正设计。根据隧道开挖后围岩稳定性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检验和修正施工前的预设计。
4.及时地向建设、监理、施工单位提供监控量测数据、分析结果及建议。
5.监控量测的数据为工程灾害信息系统提供可靠资料。
6.积累资料。为隧道运营后的养护与维修提供可靠的原始数据。
7.判定二次衬砌的状况,为隧道交竣工验收提供依据。